制度執行點滴做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3日 10:20 南方日報 | ||||||||
作者:王溪勇 法治社會,解決問題的思路離不開“健全法制”、“完善制度”之類的話語。固然,用制度來解決難題,能體現規范、公平,避免人治下的“顧此失彼”,不過制度再好,還是要看執行力,更何況還有諸如“甲A改造為中超”之類的“餿制度”“橫行于世”。
醫保,向來被視為“老大難”。廣州市為攻克這一難關,在制定試行辦法的同時,輔以若干意見,在參保途徑、籌款方式以及困難企業借錢參保等方面具體引導規范(詳見《南方日報》1日C01版)。應該說,這些辦法與意見的制定、施行,能夠有效地從整體上解決企業職工的醫保問題。 可惜有人“劍走偏鋒”——個別醫院給病人開不能納入報銷范疇的進口藥,個別企業少報退休職工人數以減少交納過渡性保險金,令好端端的一項制度執行起來“蹩腳走樣”。 此情此景下,廣州越秀區上下齊動,全城搜尋165名已轉產或停產的街屬集體企業的退休職工,意在為他們“補回”醫療保險的舉動,“突兀”之余令人陡生敬意。 在一些人看來,對這些“失散”了的老人,找不找都不會惹來太多非議。然而,越秀區政府就是念念不忘這些曾經“養活過無數街道”的老人,“這些人曾為越秀區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忘記他們”,并表示要“鐵下心找下去”,“不管有什么樣的困難,我們都要找回他們,哪怕是一直找下去”。這不能不叫人肅然起敬!表象一層理解,這是區政府、街道辦“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體現,深一層含義則是政府以民為本的執政新風的反映。 美國《讀者文摘》曾刊載一則故事:暴風雨過后,許多小魚被卷上岸困在沙灘的淺水洼里,無法回到大海。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將小魚撈起,并使勁扔進大海。路過的人說:“這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男孩回答。“那你為什么還要扔?”“因為這一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面回答,一面撈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一條在乎,這一條也在乎……”越秀區街屬集體企業十幾名退休老太太“我們每月的醫療費補助只有幾十元,我們想申請醫保”的聲音,傳遞的正是這種“在乎”。 引“西江之水”救“涸轍之鮒”的“制度性安排”,固然是好事一樁,不過制度有時就好比“西江之水”遠在千里,“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的“鮒魚”恐怕等不到這一天。越秀區、街道辦應聲而起的此番舉動,透出的正是“及時雨”般的關愛情懷。 一個問題之所以成為“老大難”,肯定有其客觀因素,試圖靠一些制度、規章畢其功于一役,恐非現實。解決諸如醫保的此類難題,除了不斷完善、推進制度建設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當是有效的思路。越秀區此次發動全城尋找退休職工的做法,實實在在地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值得借鑒效仿。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