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有道(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2日 18:12 《商界》 | ||||||||
第三次分配 一份由瑞士公布的“2003年世界城市生活成本調查結果”,引起了北京人的感慨。這
一位名叫蔡永飛的學者對此進行分析后認為,富人的消費是拉升所有人生活成本的根本原因。因為富人的存在,讓大多數收入較低的北京人難以支付生活成本;由于高收入階層的存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已經并將繼續呈現生活質量下降的趨勢,他的研究結論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富人的消費損害了窮人的利益。 北京市統計局有這樣一組數據:北京城市居民購買力總量已經高達3801億元,戶均也達到128145元。蔡永飛通過分析認為,購買力達到128145元的家庭,在北京老百姓中絕對是少數,因為根據2001年的統計資料,北京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只有18640元,僅憑這一點收入,不可能積累出那么大的購買力。是誰在大規模消費?是富人們,那么物價必然上漲以迎合富人們的消費能力,于是占人口大多數的窮人們就只有龜縮在更小的角落里了。 蔡永飛推斷:把錢存在銀行不花的,除了余錢少、收入低而不敢、不愿花錢的窮人,多半是錢花不完的富人。真正具有現實購買力并且使北京人生活成本升至世界第五的,只能主要是富人的錢。 這一結論立刻得到了響應,“豈只是抬高生活成本,連談戀愛的成本也都被抬高了”,小青年們憤慨地說,事實如此,每逢情人節的時候,一朵鮮花的價格被抬升到高達20元,甚至還曾爆出有人10萬元購買999朵玫瑰的傳聞。 與買花相比,住房是更大的消費。為了湊足幾萬元的首付,很多工薪階層甚至白領大都勒緊褲帶攢上好幾年的錢,而后還要省吃儉用以交納月付。北京的房價居全國之首,黃金地段每平方米高達1萬多元,而且還在不斷上漲。事實上,推動房價上漲并居高不下、導致很多人難以承受壓力的,正是富人對房產的巨大消費能力。 在北京,就連一些外地富人也紛紛斥資進京購房置業,他們也是造成房價持續走高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有消息稱,2003年3月29日首批溫州購房團抵京,兩天時間內參觀了4個樓盤,意向成交15套,金額達2000多萬元。緊接著,4月20日第二批溫州購房團抵京。而到7月份,“寧波團”、“沈陽團”、“港澳團”、“福州團”、“義烏團”等其他外地購房團相繼抵京,在京城樓市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樣一來,房價豈不水漲船高? 富人的購買行為增加了窮人的生活成本,這仿佛已是個無可爭議的事實。 前面我們已表述過,社會從來都是在一種尋求平衡的過程中發展,事情一旦向某個極端過于傾斜,良知才會逐漸彰顯。現實也是如此,事情仿佛已經接近一個臨界點了(全國基尼系數達到了0.454,遠遠超過國際標準的0.4之安全指標),于是層出不窮的仇富、殺富事件,已經使人們對貧富問題導致的社會失衡產生了警覺,新的社會責任感,必然再次回到企業家們的議事日程中來。于是2004年春天胡潤完成的“中國內地慈善企業家排行榜”,不但顯得及時,還昭示了在中國,一種被叫做“第三次分配”的新的財富分配方式已經在中國浮出水面。 何謂“第三次分配”?社會分配機制有三重,其一是在市場機制上的首次分配,企業通過經營獲得收入;其二是政府通過稅收機制,實施的第二次分配;其三,當僅通過稅收不足以調節貧富差距的時候,則需要在自愿基礎上進行第三次分配,即慈善公益事業,讓社會分配更趨公平,市場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第三次分配,就是企業家對社會應負有的責任之一。 在“2004年中國內地慈善企業家排行榜”上,金源房地產的黃如論先生以2003年高達2.1億元的捐贈額高居榜首,成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排行榜還顯示,50位慈善家去年一年總共捐贈了10.29億元的現金和物資,平均每人捐贈超過2000萬元! 在中國做這樣一件事,顯而易見是前無古人因而是舉足輕重的,尤其在金錢顯得至高無上的今天。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有著如此行動的富人,他的肉身一定承載著某種精神,最簡單的概括是“社會的責任感”。是的,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企業家對社會的一種義務就會慢慢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有意思的是,出慈善家最多的行業,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房地產業。也許是這個行業的積累的確太快,暴富者們不得不尋找某種途徑去填補某種落差。 中國的企業家們似乎已經開始行動,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捐贈和公益事業中來了,最讓人感佩的是年過八旬的香港企業家余彭年。多年來,余彭年一直在做著一件事:匯聚他在香港、臺灣及海外的所有投資,傾心投在一座耗資18億元、樓高58層的五星級酒店“彭年廣場”上。余彭年不無驕傲地說:“這座大廈是我用真金白銀建起來的,一不要還借款,二不欠利息。這座大廈就是母雞,我把它下的蛋——全部利潤永久性地捐給社會,70年不變!” 他一直在不知疲倦地完成他做中國最大慈善家的構想:兩年前,他第一個在國內向人大申請為慈善捐助提供立法保護;一年前,他啟動5億元資金,幫助貧困地區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現在,他又以82歲高齡登上慈善富豪榜。同時,一個足以讓世人為之驚嘆的抉擇在他的腦海里翻騰已久:年過八旬的他決定向社會捐出萬貫家產,而不給兒孫繼承。 在大陸人心目中,這幾乎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行為,但他卻認為,財富本來就是社會的,是大眾的!按西方人的觀點,企業家只是替社會管理和使用這些財富而已。 為富之道,在中國漸漸展現出她動人的面容,各種公益事業也涌現出來。前不久北京企業家宋軍等人發起的,有100位各地企業家參與,每位企業家每年捐出10萬人民幣的阿拉善治沙公益事業,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鮮明地展現了出來。雖然有人說,這是以公益的名義挽救企業家整體形象,但事情本身的性質無法改變,而且他們畢竟開始行動了。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認識到:“給予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榮耀;慈善未必是普遍的義務,但一定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第三次分配,作為一種社會的穩定器,在中國已經開始運轉起來。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