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推動國企改革必須有歷史責任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1日 10:10 中華工商時報 | |||||||||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張維迎 我還要特別強調一點歷史責任。我想提醒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學者、公眾,還有媒體都必須有一種責任意識。我們真的有必要對改革開放之前之后進行一番比較,我們過多關注貧富差距,忽略改革本身創造財富的過程,只有通過改革,創造財富,才能解決我們社會中這么多的問題,因為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下一步中國的經濟有沒有可能繼續維持比較高的發展呢?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能不能從技術、管理上的后發優勢逐步轉到制度、體制上的后發優勢,而這一點是令人擔心的。我認為,如果沒有更深入的改革開放,特別是產權制度的改革,這一點是做不到的。如果我們國家未來要繼續發展的話,重要的還是要不斷地推進改革,特別是產權制度的改革,規范政府行為,保護司法的獨立性和提高司法效率。 我想說,我們的改革遠遠沒有結束。我1984年進入國家體改委,當時我們討論改革方案的時候,大家認為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中國的改革,但到了現在,20年過去了,這個改革遠遠沒有完成,這說明我們改革的艱巨性。而到了今天,我們已經越來越知道,改革的阻力不僅僅在于既得利益、在于政府部門,還有來自于民間的力量,包括文化傳統,都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我要特別提一下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在過去25年當中,一開始時大家并沒有真正考慮國有企業有產權問題。只是單純地放權讓利,用承包制等辦法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但實踐證明這些辦法最多僅僅是一個止痛藥、強心針,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國有企業長期的問題,1990年開始,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國有企業要真正地發展,必須解決它的產權問題。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在過去幾年里,我想我們的主流經濟學界和政府決策部門已經形成一種基本的共識:就是國有企業的經營者要給予足夠高的激勵。這種激勵可以通過獎金、年薪的形式,更重要是要通過股權的形式,股權可以是通過期權的形式,也可以是通過直接讓他購買占有一部分股權的形式。 我們現在經常容易把對國有企業經理人的獎勵、激勵問題單單看成一個對他個人的待遇問題,實質上不是這樣,實質上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企業的利益,為了整個民族的利益。我們可以看看山西平遙的票號發展。為什么一個東家,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股東,愿意把一部分股權無償地讓給那些掌柜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CEO。東家這么做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CEO的利 益。最后山西相當一部分票號中,掌柜的所持的股份超過了東家的持股比例,用這樣的一種辦法來提高它的激勵。這也是使山西票號在100多年時間里,從南到北變成中國最大的經營機構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一直認為國有企業的核心問題不是經理人的問題,而是所有者的問題,誰有積極性去挑選好的經理人。我過去總結過一句話,我們現在的國有企業的經理,要想把位置做穩的最好辦法,就是把這個企業搞得不死不活,不能讓企業賺太多錢,也不能讓企業太糟糕,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形態。很多搞得非常優秀的大型國有企業,是因為總經理非常有改革精神,他可以為下邊的員工解決激勵機制,但是始終沒有人給他自己解決激勵機制。所以在這種國有體制下,經理人容易兩極分化:一種是變成雷鋒,真正的活雷鋒,為事業為國家干事;另一種容易變成腐敗分子。我們沒有中間地帶,沒有能夠使得一個人在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自己也得到比較好的報酬,這樣使他有持續的積極性,為國家和社會干事。有一部分在過去非常優秀的企業家,不計功利,不計名利,最后也走向反面,這種制度需要我們深思。我們一定要從體制上,使得每個人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時候,自己也得到足夠的報償。只要使他自己也得到足夠好的報償后,他就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來。 我還要特別強調一點歷史責任。我想提醒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學者、公眾,還有媒體都必須有一種責任意識。現在非常遺憾,我們的政府官員最關心的是他的烏紗帽,對我們改革帶來非常多的損害。其中包括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很多人為了保烏紗帽,也怕被人家指控為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寧肯拖著大堆的國有企業應該改革的不改,最后拖著企業完蛋了,他不負任何責任。政府官員要樹立一種社會責任。不要把烏紗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為社會干一件真正的事情。我們現在好多政府部門寧肯不改革,也絕對不去犯現在規則下的任何錯誤,而事實上他犯的是更大的錯誤,這就是對國家和民族的不負責任。我們的學者、媒體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真的有必要對改革開放之前之后進行一番比較,否則可能使我們這個社會走向很危急的地方。我們過多關注貧富差距,忽略改革本身創造財富的過程,只有通過改革,創造財富,才能解決我們社會中這么多的問題,因為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