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央行加息 > 正文
 

央行加息:宏觀調控方式出現重大轉折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9日 10:50 南方都市報

  作者:易憲容

  昨日央行宣布加息的消息傳開后,引起外界巨大的反響。海內外的媒體紛紛打電話采訪本人,我對此簡單地談了幾點:一是加息本來是早就該做的事情,現在加息盡管有點晚,但也是好事;二是這次加息是政府對前幾個月以來的宏觀調控方式的一個大轉折,由行政化的方式轉向市場化的方式;三是這次加息是國內利息市場化邁出的一大步,由11年來國內
利息一直處于下降通道轉變為上升的通道,或者說利息的變動是國內利息市場化的重要一步。

  一般來說,利率作為金融市場的價格,它的基本功能應該是分配金融稀缺資本的標準,通過市場的利率機制能夠把稀缺的資本分配到經濟效率高的地方去。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資本的稀缺性一直是整個經濟發展最大之瓶頸。如何讓這十分稀缺的資本能夠有效地使用,就得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決定資本利率的高低,從而讓有效的投資得到所需要的資金,而讓無效的投資在競爭中淘汰。

  但是,在中國,為什么會有一輪又一輪的投資過熱?為什么會有一批又一批的重復建設出現?最為關鍵的問題就在于政府對利率的管制,在于金融市場的利率機制根本失效。早在今年初時政府提出宏觀調控時,我就指出,政府如果不發揮金融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僅僅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只要政府的宏觀調控一停止,過熱的投資馬上就會死灰復燃。事實上,國內的一些過熱行業的產品與投資,如鋼鐵水泥、能源等,盡管在實施宏觀調控后的5-6月份有所下落,但近幾月來又迅速回升。尤其房價,本來是這次宏觀調控最主要的對象,但是國內房價不僅沒有下調,反之,今年以來上升13%多。

  利率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誘導民眾的剩余資金用于貸款市場作投資之用,增加民眾的儲蓄。但是,在中國,由于利率的完全管制,在居民物價指數快速上升的情況下,居民儲蓄存款利率連續10個月出現了負利率,從而使得國內居民儲蓄存款連續幾個月下降,居民的剩余資金大量地分流到基金債券、購買住房等支出中去了。

  特別怪的事情是,十幾年來國內經濟持續高速地增長,但自1993年11月以來近11年沒有上調過存款利率,利率一直處于下降的通道;由于負利率,大量資金在正式的銀行體制外循環,民間市場的利率比管制下的銀行利率要高幾倍,而一些與銀行關系好的大企業則從銀行那里借來錢又貸給其他小企業;還有,一方面銀行信貸緊縮、中小企業融資十分困難,另一方面國內銀行體系有12萬億多個人儲蓄存款找不到好的投資渠道而以極低收益率放在銀行等,這些現象都說明國內利率水平與現實的經濟生活嚴重背離。這次加息就是對這種背離的一種大調整。所以說,盡管這次央行加息是晚了一些,但也是特別好的事情。

  二是今年上半年政府要對國內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就在于投資過熱、信貸過熱、房地產過熱等。那么經濟過熱的根源在哪里?應該如何來調整?我在年初時就撰文指出,這次經濟過熱的根源就在于房地產,而房地產過熱根源就在于利率過低。過低的利率導致一些大城市大量民眾進入購房行列。只要看看近一年來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成倍增長的狀況,就可以對此一目了然。當然政府擔心把剛剛起來的居民消費熱情打壓下去,因此試圖以行政的方式(壓縮信貸、控制土地等)通過房地產供給方面的控制來調整,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行政方式的宏觀調控盡管有些作用,但民眾的購房熱情并沒有改變,反之,房地產熱并沒有改變,房價照升不誤。而加息,不僅能夠從根源上調整房地產過熱的現實,也讓政府的宏觀調控由以往行政的方式向市場化的方式轉變。

  三是這次加息,不僅加快了我國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步伐,也讓我國利率由以往下降的通道轉變為上升的通道。盡管這次加息的幅度很小,這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希望以這種方式來試探市場對利率變化的反應,也是央行對反對加息利益集團的某種妥協。但是,利率一旦變化,任何人想阻止央行利率化的決心都是不可能的。

  總之,這次加息是近幾年來國內金融市場十分重要的一著,它不僅會對國內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由于利息是金融市場資金的價格,它對民眾的生活與財富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民眾對此一定要多加關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加息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Twins
友誼第一亂世佳人
維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聲有色
夏日狂嘩依依不舍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