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搭上入世快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8日 20:15 中評網 | ||||||||
新 望 在一些老的國營壟斷行業,我們至今還能經常聽到這樣的口號:人民電業為人民,人民鐵路為人民,人民郵電為人民……等等。我們可以斷定,冠以“人民”二字的領域基本上都是拒絕民營企業進入的領域,而這些領域恰是目前中國服務質量最差,人民意見最大的領域。“為人民服務”是一句好口號,但把這事壟斷起來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壟斷不僅帶來
但民營企業想為人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國國民經濟從功能上劃分,可以分為“基本生產”與“基礎結構”兩大塊。所謂基本生產是指從事工業、農業、建筑業等物質產品生產各部門的總稱。這一部門為全社會物質和文化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質資料,直接滿足全社會物質產品的需求。 而所謂基礎結構(或稱“基礎領域”、“基礎結構部門”)是指為發展生產和保障全體居民生活創造共同條件,提供公共服務的各經濟部門和社會部門。由于各部門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不同,進而可將它們再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運輸和郵電通訊等具有生產性和為生活服務的經濟活動部門組;第二個層次包括商業、銀行、信貸、保險、生活服務和公用事業等生產性和為生活服務的經濟活動部門組;第三個層次包括文化教育、衛生、科學研究、行政社區管理和黨派團體等為全社會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社會活動的部門組。基礎結構總的來說是由生產性基礎結構和社會生活性基礎結構兩大部分組成的。本文所指主要是生產性基礎結構,即前兩個層次。 在基礎結構同基本生產的適應關系上,有三種情況:(1)基礎結構超前型;(2)同步型;(3)基礎結構落后型。基礎結構超前型是指基礎結構的發展規模超過生產的需要。同步型是指基礎結構的發展規模上同基本生產的需要。同步型是指基礎結構的發展規模上同基本生產的需要是適應的。落后型是指基礎結構的發展規模不能適應生產需要。我國目前仍屬于基礎結構落后型國家。而基本領域的落后與國有壟斷直接相關。 當前,就我國整個基礎領域而言,政企不分的壟斷根源并沒被鏟除,在單一國有經濟的結構中,壟斷經營的局面并沒被打破,競爭往往是自訂規矩自己遵守的內部的局部競爭,政企分開實質性進展不大,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借助外力來推進改革加以解決。但由于其市場準入的門檻還是很高,就是本行業以外的國有資本都難以進入,而且對非國有經濟的限制尤盛,有的行甚至允許外國資本進入,也不允許非國有資本進入,所有制歧視仍未從根本上改觀。當對外開放在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中加速的時候,對內開放竟然成了我們最強烈的呼喚。因為我們突然發現,在這樣一個確定無疑的進程中,對內開放竟然大大地滯后于對外開放的步伐,甚至我們竟然要以對外開放應該同時對內開放的名義,來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要求本該擁有的平等權利。 入世后,中國國內市場開放,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問題再次凸現出來,入世將倒逼中國市場上的平等競爭。行業準入政策必須與WTO規則逐步接軌。根據國民待遇原則,所有對外資開放的領域,中國內資均可進入。這就為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入世后,政府在公平市場準入方面將不得不采取更快更務實的態度,民營企業將有望進入更多的領域,存在已久的市場準入、上市融資、進出口等方面上的不平等待遇,也將會逐步取消。 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是壟斷行業質次價高、霸道經營,而且由于公益性與贏利要求的雙重目標要求,壟斷行業自身也委屈滿腹;另一方面則是將非國有經濟排斥在壟斷行業之外,使其局限在已明顯競爭過度的餐飲、服裝等行業,并直接造成經濟結構失衡和資源的浪費。例如國內航線執行的“自殺性”價格政策,在1994年至1997年間上漲114%,年平均上漲21%,近幾年票價上漲也未見遏制,造成目前航班客坐率僅為55%多,單位飛行成本較高,虧損額均大,百姓怨聲載道。再如,像手機單向收費、取消電話初裝費這種利國利民的好事,喊了多年就是無法出臺,原因在哪里?就是因為電信業國營壟斷,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爭利于民,沒有商量的余地。 一些人樂觀地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已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這種判斷超碼不適合于基礎領域。改革的滯后必然影響到發展的后勁。經濟學界對目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況的突出特點概括為“通貨緊縮”四個字。也就是需求不足,失業率高,貨滯價平,經濟過冷的意思。中央政府該想的辦法都想到了,啟動農村市場、降低利率、發行國債、開發西部、激勵出口、大力引資,用心不可謂不苦。但農民收入仍然不見增長,農村購買力仍然十分低下,6萬億的社會儲蓄存款仍然沒有多少轉為投資,西部開發仍然是中央政府孤軍奮戰,外貿出口仍然只是恢復性增長,引資在1990年代上半期除與大陸有天然血緣關系的港臺中小企業游資掀起過一股高潮外,1990年代中期后引資數量卻仍然在持續下降,建筑、房地產開發一派低迷景象。然而我們還看到另一種情形,電信、鐵路、石油、航空這一系列需求熱點被壟斷性價格所抑制。在經濟低迷期,價格反常上漲的領域都是些壟斷領域。如水電、高速公路、航空、鐵路、石油、醫藥、液化氣、有線電視、圖書、子女上學等等。因此可以說,內需不旺,國企難以搞活,經濟增長速度減緩這一系列問題的癥結就是由基礎領域壟斷經營所造成的。打破基礎領域的國有壟斷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多贏”方案。決策層已經在就醞釀基礎領域改革,并將這一問題與促進非國有經濟發展聯系了起來。但寫入黨的文件,再到變為可操作的政策,最后到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尚需一段時間。 當然,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民資在很多行業不一定能很快進去,因為許多行業已經形成了壟斷。詳細劃分的話,國內市場上的行業壟斷主要有四種:一是資源壟斷,即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掌握后,別人沒有辦法再進來;二是自然壟斷,即某些行業只有一個生產者比同時存在多個生產者更有效率;三是競爭壟斷,即在市場充分競爭中產生的具有超強優勢的勝出者;四是法定壟斷,即政府給予一個企業排它性的生產或出售某種產品(勞務)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從法律上排除了競爭的可能。 資源壟斷將有可能長期存在,譬如說龍井茶、茅臺酒;但電信、供電、供水等自然壟斷地位正逐步淡化,譬如電信,隨著微波通訊、數字通訊的發展,新的服務方式、服務范圍已大為拓展,原先自然壟斷的概念值得重新考量;競爭壟斷在成熟市場國家會時常出現,但也要盡量避免;而法定壟斷就是行政壟斷,在市場經濟社會里,應予杜絕。我國目前壟斷有兩大特點:一方面主要是建立在政府保護基礎上的法定壟斷;二是壟斷現象廣泛地伸展到競爭性領域,如石化、石油、民航、銀行、保險、證券、汽車等行業,通過行政性審批等措施不斷加以維護和強化。 壟斷現象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表現極其惡劣,引起了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的關注和議論。就連朱總理也在今年3月份兩會期間引用一句順口溜:“銀行加證保,兩電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掃地的拿得也不少”,什么意思呢?就是抨擊因壟斷而帶來的行業收入不公。壟斷不僅帶來社會不公和自身行業的低效、腐敗,也嚴重影響一國人民實際的福利。舉一個例子,我國有9000萬移動通訊用戶,2500萬互聯網用戶,但每月每條線路使用少于60分鐘,每人每月使用少于5分鐘。就是說,相對于人們收入而言,電信業仍是一個高價格、高消費的領域。這與我國電信業擁有世界第二大電信網絡的地位極不相稱,也與信息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發展需要極不相稱。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反正我每個月拿到電信局電話帳單的時候,總有一種被“黑”的感覺,因為我無法選擇。多次,國內的保險公司推銷員來我家推銷保險,我一概拒絕,原因是這個市場上的競爭者太少,且全是法定的國有壟斷。 我國的法定壟斷如此普遍而突出,根源在于轉軌時期政府的多重角色。在我國,政府既是一般的社會管理者,同時又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或代表者,這樣兩個角色其實是矛盾的。作為社會管理者,政府的職責應該是維護公平,但作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政府必須想方設法讓國有企業贏利,這樣政府出于維護國有企業利益的考慮,就會借助于社會管理者的權力,以“國家”或“人民”的名義施行“法定壟斷”,排斥其他競爭者,甚至直接讓壟斷企業代行部分政府職能。在我國,行政壟斷多以國家壟斷形式出現,從本質上看,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是行政壟斷的根源。 有資料說,在80多個社會行業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有72種,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種,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只有41種,電信、能源、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工程項目仍限制民間資本進入,保險業、金融業仍是民間資本的禁區。有的領域,非到無利可圖和虧損之時,才讓非國有企業參與,就是允許私營資本進入的一些項目,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公平競爭,審批程序復雜、進入條件苛刻。 北京市有關部門對1985年以來國家及有關部門頒布的涉及個體私營經濟的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進行歸納,結果表明,對個體私營經濟在經營范圍上有限制性的規定達60余項。這60余種“不準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國家有關部委確定的,地方政府不能自主決定放開。如不準個體私營企業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不得經營鋼材、銅等十多種金屬,不得經營硫酸、聚乙烯、樹脂等十多種化學品和化工原料等。 在民營企業用地的審批程序和范圍的限制方面,不僅嚴于國企,甚至嚴于外企。在賦予自營出口權方面,國有企業注冊資本在300萬元以上可以審批,而對民營企業則要求在850萬元以上才可以審批,國有企業由省級有關部門審批即可,而民營企業必須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批。 更多的情形是,大政策與小政策不配套,老政策與新政策不配套,或者政策與法律有抵觸。如《證券法》規定,“證券市場對私營企業一視同仁”,但由于出資比例、股權結構上的等等限制,私企上市者寥寥無幾;又如,《郵政法》和《郵政法實施細則》沒有具體規定限制民營企業經營郵政業務,但《河北省郵政管理規定》頒布實行后,郵政部門卻屢屢到同行的民企去執法;再如,從高等教育來看,目前中國的大專院校除了幾所民辦之外(所占比例在1%以下),基本上為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所有,即使有幾所民辦大學,也由于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嚴格管制,不僅控制了民辦大學的發展規模與速度,而且也控制了學校的發展方向。也正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學位授予權的嚴格管制,把整個高等教育完全歸結于政府完全壟斷之下,無人可越雷池一步。 其實,作為企業登記的工商執法部門從未有過專門文件明確市場準入問題。對民營企業的準入問題,受影響最大的是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勢,也因此,實際工作中,對民營企業的歧視現象還普遍存在。除了市場準入之外,對民企的歧視還有很多方面,如稅收政策、土地政策、融資政策、外貿政策、技術政策、人才政策、投資服務政策、子女上學等等。僅以稅收而言,據張曙光教授估算,民企比外企的稅負平均要高出5個百分點。真所謂“寧贈友邦,不予家奴”者也。 事實表明,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增長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民營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并注定會成為21世紀中國主流經濟。中國經濟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民營經濟的競爭力,中國以怎樣的姿態參與經濟全球化,也取決于中國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據有關資料,溫州、杭州、海口、深圳等城市在基礎領域準入政策上已有所松動,試行BOT,而且做得很好,取得了很好的經驗。 最大程度地激發中國民營經濟的潛力和創造性,有賴于更加徹底的對內開放,有賴于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公正的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的確立,有賴于我們更加自覺地認識對內開放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決定性意義。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地方保護主義”的危害,但許多人對“中央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視而不見。“諸侯經濟”往往與“王者經濟”并存。因此,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是中央與地方共同的任務。政府必須從過去的“越位”走向“歸位”,從過去的“缺位”走向“到位”。中國加入了WTO,政府行為應該更加透明化和規范化。 完全的市場經濟意味著市場開放,它要求資本、貨物、人員和服務實現部門和地區之間的“四大自由流通”。我國的十五計劃已經寫入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開放型經濟,所謂開放型經濟主要依賴于建立和維持一種非等級的、無特權的競爭秩序。中央關于“十五”計劃的建議明確指出:“政府各有關部門,電力、鐵路、民航、通信等壟斷行業,都要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減少行政性審批,使政府、企業、市場的關系真正轉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軌道上來。”但只有政資分開,才能實現政企分開,才有希望像市場經濟國家那樣,對基礎領域各行業建立起有效的規制。政府主管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就不可能建立起公平的行業規制。入世之際,各部門應當加快清理過時規定,調整相關政策,規范政府行為,拆除人為的市場壁壘。我們相信市場的力量,應當樹立一種“競爭優先”的理念。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已經在1993年出臺,然而《反限制競爭法》尚遲遲不見動靜。其實《反限制競爭法》(或《反壟斷法》)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的憲法。 當前,應抓緊對電力、民航、鐵路、電信等部門原有法規進行修改和清理,創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明確引入競爭機制的原則,將原來維持壟斷的市場結構的條款予以廢除,并通過相關立法,為非國有經濟進入基礎領域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快立法進程,盡快建立一套清晰透明、規范市場運作、符合國際慣例的“游戲規則”。修改《電力法》、《航空法》和《鐵路法》,加快《電信法》、《石油天然氣法》等立法進程。新的法律應體現立法者的中立性以及立法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保證法律和規則符合各個方面的利益,保證公私營經濟公平的進入基礎領域;立法應由立法機關,而不是由行業主管部門起草;法律必須確定基礎產業改革的目標與程序,以增加市場的可預見性;新的立法應將引入競爭作為立法的基本原則;新的立法必須體現政企分開的原則,明確政府、行業管理機構與經營機構的關系,對管制機構的權限和行政程序進行規定,充分保障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新的立法必須對經營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服務質量、收費標準等重大政策問題作出規定。 一句話,對民營企業的待遇應當與WTO規則接軌,應尊重99憲法修正案中規定的最高準則:“在法津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