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新望 > 正文
 

關于張家港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8日 19:57 中評網

  新 望

  經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經濟高速發展,張家港在江蘇乃至在全國縣域經濟發展中奠定了一定地位。但是,到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張家港經濟盡管也在發展,可我們不能不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張家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了。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在這個階段,整個江蘇經濟發展速度落后于臨近的浙江。據有關報道,2000年浙江鄉鎮企業各主要經濟
指標已經全面超過江蘇,居全國第一。因此,張家港的相對衰退,不僅是張家港面臨的局部問題,更是蘇南乃至江蘇全省面臨的問題。

  21世紀張家港經濟如何發展?固然,要解決與江蘇其他地方所面臨的相同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等,筆者已在其它文章中有較多論述),但還須解決張家港所存在的特殊問題。筆者認為,21世紀初張家港應該著力解決這三大特殊問題:一、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二、空間經濟結構調整問題;三、政府職能轉變與增強區域競爭力問題。

  一、WTO與產業結構調整問題

  國家“十五”規劃的主線就是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對于張家港來講,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其特殊意義。一是中國加入WTO,已不是夢想,在WTO框架下,張家港要保持和提高區域競爭力,產業結構調整是必然選擇;二是近年張家港經濟發展不快,農民收入增長不前,也需要張家港產業結構進行適當調整。

  中國加入WTO后,對于張家港的影響,一方面表現為,張家港一些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傳統產品(如汽車、鋼材等)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可能趨于進一步惡化,一些以國際市場為主的傳統產品(如輕紡)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可能趨于進一步好轉;另一方面表現為,外商到中國直接投資的非經濟門檻進一步降低,可能導致又一次張家港外資引進高潮。

  1.WTO與農業結構調整

  中國加入WTO后,對于張家港產業的影響,具體表現為:第一,傳統農業將受到一定影響。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所作的研究報告,中國加入WTO后,小麥、植物油生產將受到一定沖擊,棉花、水稻總體情況是利大于弊。張家港傳統農作物為水稻、棉花、小麥、油菜等,又由于小麥、油菜作為商品銷售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從整體情況上看,中國加入WTO后,對農業的沖擊并不很大。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加入WTO后,農業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將迅速提高,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調整農業結構是必然選擇,更何況張家港農民收入水平或農業發展水平并不比周邊縣市高。從1999年情況看,張家港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在原蘇州地區八個縣級市中排名倒數第一,而且與相鄰的常熟、江陰、錫山差距最大。如何調整農業結構?從全國農業先進地區的經驗看,推進農業產業化、實行土地密集型農業向勞動密集型農業轉變、發展非農產業是可取的做法。

1999年蘇南主要縣級市農民人均純收入 單位:元

地區 張家港 常熟 昆山 吳江 太倉 吳縣 江陰 錫山
農民人均純收入 5200 5402 5386 5252 5367 5278 5418 5454

(資料來源:《江蘇統計年鑒2000》)

  具體而言,一要樹立“大農業”觀念,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養殖業、特種種植業等。目前,張家港廣大農民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普遍持觀望的態度。因為,讓農民改行,發展養殖業、特種種植業,農民最擔心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另外,養殖業、特種種植業相對傳統農業而言,也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大部分農民缺乏必要的資金。筆者曾經對永聯村進行調查,發現很多農民對新事物的接受,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離。即使象永聯村這個張家港最富裕的村,發展養殖業和特種種植業,農民所承擔的各種風險降到了最低,農民還是存在疑慮。為此,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政府應該在銷售和技術方面積極扶持。在這方面,張家港要學習山東和廣東的經驗,建立農業技術推廣支持系統和農產品銷售系統;或象日本和歐盟那樣,成立各種專業農業協會,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在資金方面,可以發揮農業信用合作社的作用,解決農民生產資金不足問題。

  二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就是農工商一體化,主要類型有兩種:一是“農戶+公司”模式;二是“農戶+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模式。由于過去我們的各級領導把農業僅僅看作解決農民“吃飯產業”或“任務農業”,因此,導致了對“農業”的認識偏差和投資不足,進而也就沒有把農業作為重要的發展產業,也就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實際上,在WTO框架下發展傳統農業沒有發展前途,但發展現代農業則大有前途。20世紀90年代中期,廣東以發展“三高”農業為突破口,現農業已經成為了廣東重要的出口產業;山東壽光的蔬菜種植業,則已經成了其最重要的產業。目前,張家港推行農業產業化最大的問題,在于張家港一方面缺乏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缺乏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如何彌補這方面不足?可以由政府出面,引進全國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張家港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組建專門農產品流通企業(包括對外出口);建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

  三要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農民。目前,張家港農民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一方面,說明張家港農村的農業不發達;另一方面,也說明張家港農村的非農產業不發達。根據有關資料分析,我國目前一個城市人口的消費水平相當于三個農村人口的消費總和。這說明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外,還說明農村以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非農產業不發達,農民可能有消費欲望,但沒有這方面供給。張家港農民要發展非農產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進入“門檻”高。據筆者了解,張家港農民發展非農產業的成本要高于鄰近的常熟和江陰。因此要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就應該采取積極的富民、順民政策,取締各種不合理收費和管制,規范行政職能。

  2.WTO與工業結構調整

  張家港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三大支柱工業部門:輕紡、鋼鐵、汽車。中國加入WTO后,這三大支柱工業部門受到的影響是不同的,也必將對影響張家港整體經濟發展。

  (1)WTO與汽車工業發展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所作的研究報告,中國加入WTO后,汽車工業將是受到沖擊最大的部門。汽車工業,一方面是我國進入“小康”階段收入彈性系數較高的部門;另一方面又是屬于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部門。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汽車制造廠商,可以說都是名列全球前100強的大企業。中國加入WTO后,一方面,隨著非關稅壁壘的逐步取消和關稅的降低,大量進口汽車將進入我國市場;另一方面,由于外商投資企業將享受國民待遇,國外汽車制造廠商將加大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步伐。可以說,中國加入WTO后,張家港的汽車工業受到的沖擊將是巨大的,如果現在沒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盡早拿出對策,做好準備,全軍崩潰的可能不是沒有。一些人認為入世對中巴車沖擊不大的僥幸心理是十分要不得的。

  早在1994年江蘇省政府研究室汽車工業發展專題組袁鋒《新形勢下江蘇汽車工業的發展構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報告第112號)就指出:“隨著‘復關’和全國汽車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經濟規模的效益將會顯現出來,中小型汽車制造廠必將遭殃。”張家港汽車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張家港目前所有汽車的年產量,都遠遠沒有達到汽車工業所要求的臨界規模。第二,張家港汽車廠商都屬于輕型客車改裝廠,沒有自己核心技術和穩定的零部件供應體系。據了解,江蘇省內沒有一個好的底盤廠與之配套,所需底盤、發動機絕大部分來自東北、華北地區,其配套半徑在1000公里以上,導致零、部件采購成本居高不下。而目前張家港牡丹等汽車制造廠與國內同類廠商金杯汽車集團相比,為何還有一定的價格優勢(目前牡丹集團與沈陽金杯集團競爭,靠的就是價格,一般相同類型的汽車,牡丹汽車比金杯汽車出廠價格低1-2萬元),很大部分因素則在于張家港汽車廠商采取了低工資政策。第三,最嚴重的挑戰在于體制、管理問題,這才是始終困擾了張家港汽車制造業長遠發展的大問題。1993年,我們為了把汽車產業這個“蛋糕”做大,依靠行政手段把樂余、南豐等地的5家鎮屬汽車改裝廠組建了新的牡丹汽車集團,派了當時一名中共張家港市委常委任董事長,成為張家港市政府當時重點抓的3家企業之一。客觀地講,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一做法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并沒有達到“1+1>2”的效果。實踐證明,用行政的手段任命企業經營者,是失敗的,企業不可能由此增強凝聚力;牡丹汽車廠有些項目起家比沈陽金杯集團早,但最后卻落伍于金杯集團,坐失大好時機,這與企業領導不懂經營有直接關系;到目前為止,牡丹集團總公司與分公司的關系并沒有真正處理好,內部管理成本并沒有真正降下來,相反,管理層次增加,導致決策和監督效率低下。

  中國遲遲沒有加入WTO,這為張家港汽車工業生存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會。但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國不可能永遠游離于WTO這個大家庭,WTO也需要中國加入進來。由于張家港汽車制造業沒有技術優勢和穩定的零部件供應體系,未來的發展將可能主要依靠體制和管理創新增強其競爭優勢。據報道,2000年5月17日浙江民營企業吉利集團成功地建成了三班年產15萬輛汽車的工廠,批量生產出了“吉利”牌小汽車(《21世紀經濟報道》17版,2001年4月16日),這說明發展汽車產業也并不是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專利,關鍵在于有沒有找到在市場上生存的立足點,有沒有比較優勢。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整體格局與美國20世紀20、30年代相仿,處于“群雄割據”狀態,中國加入WTO的過程也是中國汽車工業“洗牌”的過程,誰擁有“撒手锏”,誰就能夠居于不敗地位。張家港的汽車工業就整體而言,還處于劣勢地位,要想變為主動,出路之一就是不要有“肥水外流”的思想,尋求與中外大型汽車工業集團合作,加入到大型汽車工業集團的緊密層;出路之二就是實行徹底的企業改組,通過公開市場途徑,轉讓公有股份,既可以讓本地的公民購買,也可以讓外地的公民購買,走民有民營道路,只有有良好的經營機制,企業會從市場的夾縫中發現生存空間。中國加入WTO,會對汽車工業有沖擊,但吉利集團瞄準了歐美幾乎沒有市場的經濟型轎車,以價格優勢抵御外來沖擊,這不失為一條好的出路。浙江的經驗對張家港汽車工業的發展應該有所啟示。

  (2)WTO與鋼鐵工業發展

  張家港既不出產鐵礦,又不出煤炭,在這樣的基礎上,經過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象沙鋼集團、永鋼集團這樣年軋鋼能力超過100萬噸的鋼鐵企業,實屬不容易,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根據有關研究報告,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的特殊鋼生產受沖擊較大,普通鋼材所受沖擊較小。但是,這幾年普通鋼鐵市場的價格頻繁波動,說明對普通鋼鐵生產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在國內。由于鋼鐵市場需求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相聯,因此,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是影響鋼鐵生產的最大因素。從鋼鐵行業本身情況看,我國噸鋼能耗指標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鐵鋼比、連鑄比等結構性指標落后,今后我國鋼鐵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的重點也在于提高鐵鋼比、連鑄比,這對于缺乏上游產業支撐的張家港鋼鐵企業來講,將帶來嚴重影響。在鋼材市場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張家港鋼鐵企業原料“吃緊”,就是明證。

  回顧張家港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張家港鋼鐵企業能在逆境中生存和發展,靠的是比國有企業更為靈活的機制和更為嚴格的管理。未來原料更加“吃緊”、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張家港鋼鐵企業的發展,除了繼續依靠質量、管理、機制等優勢外,還要積極爭取在資本市場融資和與國內外上游大企業、科研部門合作,要象江陰法爾勝集團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尋求技術的制高點,開發新的品種,走高加工度道路,提高單位產品附加值。

  (3)WTO與輕紡工業發展

  輕紡工業是張家港傳統工業部門,也是中國加入WTO后張家港受益最大的工業部門。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競爭整合,張家港輕紡工業基本結束了80年代“群雄割據”的局面,產生了象華芳、華紡這樣的大型紡織集團。回顧10多年來,華芳、華紡等企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成功的,歸納成功的經驗:一、華芳等企業走的資本聯合之路,符合市場經濟原則,避免了走象牡丹汽車集團依靠行政手段聯合的道路,華芳與被兼并的企業關系明確,沒有太大的歷史遺留問題;二、華芳跨鎮兼并企業,達到了張家港存量資產優化目的,切斷了被兼并企業與當地鎮政府直接聯系,做到了真正的政企分開;三、華芳跨鎮兼并企業,輸出了管理,這一方式也提高了整個張家港企業管理水平。筆者非常看好張家港這類企業的發展。

  中國加入WTO,應該說為張家港的輕紡工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張家港輕紡工業企業,尤其象華芳、華紡這樣的大企業,還應該繼續把企業做大,要積極爭取企業上市,到資本市場上融資;要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包括把產品銷售到國外和直接到國外投資建立企業;要象江陰陽光集團那樣,加強科研開發力度,建立自己的博士后流動站,使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4)WTO與其他工業發展

  中國加入WTO后,張家港的工業必將進入快速調整階段,一些原先具有優勢的產業可能被淘汰出局。如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及時主動調整產業結構?針對張家港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張家港應該發展這些產業:第一,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大力發展以農牧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第二,發揮張家港港口優勢,發展需要原料和產品“大進大出”臨港型工業及臨港物流業;第三,發揮張家港勞動力豐富優勢,發展市場(尤其國際市場)前景廣闊、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政府及其產業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提倡把企業的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要支持和鼓勵老百姓興辦家庭工業和非正規產業。浙江的經驗表明,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是富民之要。

  二、空間經濟結構調整問題

  經過多年的建設,長江三角洲的基礎設施已經大為改善。蘇錫常地區,原先只有張家港唯一的深水港口和對外開放口岸,現在沿江各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港口。由于近年來一些交通線路的改變和新的交通線路建設,長江三角洲各地的區位優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鄰近交通線和大城市的縣市其區位優勢大大上升,而張家港的區位優勢大為下降。如鄰近城市江陰,隨著長江大橋和京滬高速公路的通車及沿江高速公路和新(沂)長(興)鐵路的建設,江陰將成為蘇錫常地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臨近城市常熟,離上海、蘇州等城市比張家港近,而南通與江南的聯系也規劃從常熟登陸,常熟將成為又一個聯系大江南北的要道。這些區位經濟格局的變化,對張家港的影響將是深遠的。一方面,臨近城市將成為蘇錫常地區新的物流中心,從而導致資金人才也向臨近城市流動;另一方面,在吸引外商對外直接投資方面,由于替代效應,張家港的優勢可能不如臨近城市。蘇州、無錫已決定建設成特大城市,江陰建大城市也有較好的交通條件和輿論準備(“三江市”),常熟現在也明確提出了“大城市戰略”,那么,張家港城市發展如何定位?如何增創新優勢?調整空間經濟格局是必然選擇。

  1.按“雙城”格局,重點建設市區和港區

  “雙城”格局的城市,在港口城市(群)經常可以見到,如日本的東京和橫濱、臺灣的臺北和基隆等,中國大陸的天津老城區和濱海新區、廣州的老城區和黃埔區、福州的老城區和馬尾區、青島的老城區和黃島區等。引人注意的是,上面列舉的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盡管這些濱海區發展歷史較短,且在經濟總量、市政建設上不能與老城區相比,但由于其集港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于一身,已經成為了所在城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且中國加入WTO后,濱海區在區域中所發揮的作用將更大。

  “城以港興”,1986年10月張家港撤縣而設,是因為有了張家港港口的緣故;1992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張家港保稅區,更是依靠了張家港港口。從未來蘇南區域發展格局看,陸上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相鄰的常熟、江陰等地都比張家港優越;但在對外交通上,張家港這個城市因為有一個比它們優越的港口而顯得更為有利。眾所周知,一個港口、一個機場,培育一條航線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一條航線的運量長期處于盈虧平衡點以下,那么注定其要消亡,但長江下游航線若發揮正常,則遠非十條鐵路可比。目前,長江江蘇段港口重復建設愈演愈烈,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認,“群龍無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在樣的態勢下,張家港本身還不重視港區的建設,那么,“張家港市”走得不會太遠。

  除了港口本身需要外,改善張家港投資環境也迫切需要加強港區建設。改制后,張家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將主要依靠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而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又無不依賴于投資環境的改善。在20世紀90年代,張家港在區域競爭中,固然爭取到了江蘇唯一保稅區的名額,在今后的發展中,還能保持一定的政策優勢,但如果不改善保稅區依托的外圍環境,保稅區將不可能做到可持續發展。按“雙城”格局,提高張家港城市化水平,就是一要把城區和港區做大;二要搞好兩者之間分工;三要處理好城區、港區與其他鎮的關系。

  就規劃而言,目前城區與港區兩者相加,已達到了中等城市的規模,并且,近幾年城區的發展確實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城市建設質量還有待提高,如單位面積投資密度、單位面積經濟產出量等指標與中等城市的差距還很大。有相當部分的人,盡管在城區或港區購買了房屋,住在城區或港區,但工作還在城區、港區外面,這說明城區、港區還只是“臥城”或者說“有城無市”,城市功能還有待加強。如就經濟總量而言,城區和港區在全市的地位還不突出。如果經濟功能不強,也就勢必影響城區、港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把城區和港區做大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分工。從發揮比較優勢出發,城區的定位應是張家港全市的政治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陸上交通中心、輕紡工業基地;港區的定位應是蘇南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對外開放的“窗口”、重化工業基地。對于城區而言,城區是市政府所在地,名副其實是全市的政治中心;城區集中了沙洲工學院、電視大學、報社、電視臺、廣播電臺、所有市級文化團體及70%以上具有中級人才集中在城區,理所當然是全市的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城區目前擁有長途汽車站、港城汽車站,開辟了到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及浙江、安徽等地的客運線路,已經成為全市最大的陸上交通中心;另外,城區(包括附近的塘市、泗港、乘航等)輕紡工業已有一定規模,是全市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港區擁有蘇南最大的對外開放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了1000萬噸;另外,還有江蘇唯一的保稅區。但是,客觀地講,中心區應是全市生產要素(主要是技術、人才、生產設備等)的提供者、全市經濟發展的組織者和帶動者。但作為張家港中心區,城區和港區發展很不夠,尤其在經濟影響力方面,與中心區還名不副實。如張家港港區的功能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臨港工業和大型物流業幾乎空白;保稅區出口加工、保稅倉儲等功能也大打折扣。如何發揮中心區功能?一是改善小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保稅區應有功能;二是發展民營企業,大力鼓勵百姓創業,從各方面降低創業成本,尤其政府要規范行政行為,大力降低企業非經營性開支;三是努力把中心區營造成貨流、資金流的集散地。現代城市關鍵是“市”而不是“城”,只有“市”發展了,“城”才能持續發展,之所以張家港目前各種各樣的“市”,搞不過臨近的江陰、常熟,最根本問題不在于它們的區位優越,而在于張家港過去的城市發展戰略有問題,如果不糾正過去的做法,那么張家港的城市化道路還是有可能受阻,而要使“市”健康發展,就必須降低“入市”成本,取締各種管制和不正當競爭。

  2.按“點—軸—面”開發模式,建立沿路經濟發展帶和農業產業化基地

  在區域經濟理論中,所謂“點—軸—面”開發模式,就是城鎮、廠礦等在空間上表現為“點”的形態或在網絡上表現為“結點”形態,交通線路、通訊線路、銷售渠道等表現為“軸”的形態,廣大農村或農田、銷售市場等表現為“面”的形態,“點—軸—面”開發就是按照現代網絡原理,由“點”到“軸”,再到“面”,順序開發。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張家港中心區要擴大它的影響空間范圍,顯然不可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是要依靠它的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使其成為全市的經濟、交通、文化、信息中心。張家港要使中心區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核心,就要增強其對腹地的吸引功能和輻射功能;另外,也只有腹地經濟發展了,中心區的產業結構才能不斷優化與升級。

  張家港就全市而言,是中心區與腹地組合的復合系統或網絡系統,其中,中心區是一級結點,其他都是其腹地,而腹地的建設與發展,一是建立要發達的網絡系統(道路、通訊等);二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按“點—軸—面”開發模式,張家港一是沿主要公路建立具有特色的產業基地,如汽車工業走廊、紡織工業走廊、臨港工業走廊;二是適應農業產業化需要,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基地,如水果基地、蔬菜基地、藥材基地、花卉基地、特種養殖基地等。

  3.按“中心區—中心鎮—一般鎮—集鎮”等級體系,推進城鎮化步伐

  張家港人口為85.41萬人,非農人口18.72萬人,以26個鎮(包括常陰沙農場)計算,平均每個鎮的非農業人口為0.72萬人,以非農業占總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則張家港城市化水平遠遠低于工業化水平,與沿海其他地區相比,也顯得較為落后。但推行城市化戰略,走區域平衡發展道路是不可行的,一是就張家港范圍而言,目前還處于集中城市化階段;二是區域平衡發展道路將重蹈鄉鎮企業發展老路,導致新的經濟問題。

  目前,張家港推進城市化步伐,除了以城區、港區為重點外,還可以建立若干個副城市中心。從發展條件和潛力看,具備副城市中心的鎮有三個:塘橋、錦豐、樂余。一是它們有相當經濟基礎,張家港大型工業企業,有相當部分在這三鎮,如錦豐是沙鋼集團、華潤集團等大型企業所在地,塘橋是華芳集團等大中型企業所在地,樂余是牡丹集團總部所在地;二是它們已經是張家港區域中心鎮,如塘橋鎮經濟集散和輻射功能已達妙橋、港口、鳳凰、西張等鎮,樂余鎮經濟集散和輻射功能已達南豐、兆豐、三興、東沙、常陰沙等鎮(農場);三是它們離張家港中心區有一定的距離,且交通條件較好,如塘橋,位于國道兩旁,離沿江高速公路出口較近;四是它們市政建設已有一定規模,集中了一定的常住人口。如果這三個鎮人口分別達到了5-10萬,加上中心區20-30萬人口,則張家港城市化人口就達到了50%以上。

  一般鎮是指除了中心區、重點鎮以外的其他鎮,這是數量最多的鎮。一般鎮在經濟發展上,以“專”為特色,走“一鎮一品”或“一鎮一業”、 “一鎮多業”道路;在功能建設上,以滿足全鎮人民生產、生活需要為前提,建設消費品市場和適應農業產業化要求的農產品收購市場,力爭每鎮的常住人口達到2-3萬。

  集鎮,以前稱為“市”、“街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一部分“市”變成了鎮,另一部分則衰弱了下來。目前,張家港存在的集鎮數量已經很少,但還存在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集鎮,如永聯、恬莊、欄桿橋、金村等,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商品集散功能,在推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對于農業后援產業的發展,還需要這些集鎮作為發展農業后援產業的載體;另外,張家港有1/2左右的村落基本形狀為“條”狀,根據聚落地理理論,“條”狀村落每戶占據耕地面積的比重最大,而張家港1999年的人口密度為1106人/平方公里(《江蘇統計年鑒2000》),耕地尤其緊張,如何保護有限的耕地,也需要農村村落適當調整。作為新時代的農民,盡管所從事的農業生產方式還離不開土地,但生活方式應該與城市相同,集鎮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農民生活載體。從永聯集鎮的情況看,集鎮的吸引范圍可以大致確定在半徑為1.5-2公里的范圍。

  三、 厚民薄政、重樹形象問題

  筆者現在也算半個張家港人,盡管曾長時間在外地學習和工作,但目前尚住在張家港,因此,對張家港還算比較了解;另外,又與一直在張家港工作的人不同,筆者在大學工作多年,接觸的理論界及各個地方的人較多(我愛人家在浙江,我每年都回去),且近幾年所研究的又是蘇南農村經濟,所以,經常要作一些比較性的研究。筆者認為,衡量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一方面是看該地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及家底殷實與否;另一方面是看居民的精神面貌及吏民關系。張家港盡管在1995年就列為全國“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城市,但是,離真正“富裕、民主、文明”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撇開城市三產(以市興城,與周邊常熟、江陰比較有失敗和差距)、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競爭力,與珠三角、溫臺比有較大差距)、人才引進(建立職業經理人隊伍及面向產業前沿的研發活動,措施不力)、現代農業(領導農業的觀念和方法相對滯后)、生態挑戰(重化工業對未來長江下游生態的影響)等重大課題,筆者在此根據公開的資料和明顯的事實,主要談一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問題。

  就物質文明建設而言,根據有關統計資料,1999年張家港在蘇南12個縣級市中,GDP為245.1015億元,僅次于江陰、錫山,居第三名。就人均GDP而言,張家港1999年為28697元,僅次于太倉、昆山、錫山,居第四名;若與珠江三角洲相比,也高于廣東“四小龍”(中山、東莞、順德、南海);若與溫州9縣、市相比,則是其2-10倍。但就職工工資而言,張家港與其人均GDP的排名是很不相稱的,不僅在蘇南12個縣級市中排名靠后,而且還遠遠低于溫州、珠江三角洲等城市。在感性認識上,筆者與大多數人的認識相同,從居住及交通等條件看,蘇南與珠江三角洲、溫州相比,大多數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偏低。以張家港為例,固然張家港的貧富差距不如東莞、中山、順德、南海及溫州懸殊,但人均金融資產、家庭耐用品等指標也遠遠低于這些地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規定,GDP的計算方法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從理論上講,一是這三種方法計算的結果都應該相等;二是根據收入法計算,GDP是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四個項目加總。從筆者掌握的資料看,張家港勞動者報酬較低,也沒有其他資料表明,張家港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高出廣東“四小龍”及溫州的企業,因此,筆者與其他學者一樣,無法相信張家港GDP及人均GDP的可信度。從理論上講,不管是什么樣的所有制結構,人均GDP與居民收入水平應該呈正相關關系。張家港的情況表明,要么有數字游戲的嫌疑;要么我們過去的做法背離了社會主義,乃至連資本主義國家都奉行的富民原則(西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無不強調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根據筆者觀察,事實情況是我們過去奉行的政策,并沒有真正體現了“富民”原則,恰恰過去政府大力鼓吹的形式主義做法,不僅違背了生產力發展規律,更使得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張家港與蘇南其他城市經濟比較

地區 1999年末總人口(萬人) GDP(億元,當年價) 人均GDP(元) 人均GDP是張家港的%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張家港的%
常熟 104 218.5051 20992 73.15 9801 103.87
張家港 85.41 245.1015 28697 100 9436 100
昆山 58.89 171.7362 29197 101.74 9591 101.64
吳江 77.11 178.5179 23118 80.56 9469 100.35
太倉 44.92 135.7540 30215 105.29 10211 108.21
吳縣 96.53 181.7183 18780 65.44 9316 98.73
江陰 114.59 300.0235 26201 91.3 9576 101.48
宜興 108.23 175.0196 16158 56.31 8969 95.05
錫山 98.89 285.0220 28784 100.3 9370 99.30
溧陽 78.14 73.5118 9431 32.86 9211 97.62
金壇 54.32 56.4030 10399 36.24 8738 92.60
武進 119.97 211.1055 17361 60.5 10097 107.01

《江蘇統計年鑒2000》第373-438頁

張家港與溫州地區經濟比較

地區 總人口(萬人) GDP(億元) 人均GDP(元) 人均GDP是張家港的%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張家港的%
張家港 85.41 245.10 28697 100 9436 100
溫州市區 117.12 290.80     11662 123.5905
瑞安 118.36 139.55 11820 41.189 11190 118.5884
樂清 113.88 131.80 11624 40.506 11985 127.0136
洞頭 12.55 8.44 6743 23.4972 10251 108.6371
永嘉 88.07 58.12 6624 23.0826 11374 120.5384
平陽 80.92 61.41 7610 26.5185 9935 105.2883
蒼南 118.95 68.88 5785 20.1589 10330 109.4744
文成 37.25 11.00 2694 9.3877 9236 97.8805
泰順 34.52 11.00 3196 11.1371 8737 92.5922

(溫州所屬縣市資料來自《浙江統計年鑒2000》)

 

張家港與廣東東莞、中山、順德、南海經濟比較

地區 1999年末總人口(萬人) GDP(億元,當年價) 人均GDP(元) 人均GDP是張家港的%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張家港的%
張家港 85.41 245.10 28697 100 9436 100
東莞 150.82 412.84 27561 96.04 12557 133.08
中山 132.00 272.68 20809 72.51 12607 133.61
南海 108.53 305.02 28295 98.6 11628 123.23
順德 106.84 287.38 27091 94.4 11610 123.04

(東莞、中山、南海、順德資料來自《廣東統計年鑒2000》606)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靠企業的帶動。區域競爭力,說到底就是企業競爭力。從張家港20世紀最后20年的發展看,客觀地講,張家港的開局是相當好的。在1984年前后,張家港的鄉鎮企業發展態勢很好,如冶金(包括鋼絲繩)、紡織(包括毛紡、針織等)、汽車等,在江蘇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可以說不比臨近的城市差。然而,現在我們看一下,張家港的企業,固然還有一些不錯的企業,但是,與江陰等城市相比,落后了一大截。江陰的產業結構與張家港應該說在1984年前后基本相似,從區位條件看,江陰也沒有突出的優勢,但江陰的企業為何發展那么快?如果再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江陰企業成功的奧妙:第一,江陰企業和企業家成長環境比張家港好。筆者在尋求“江陰板塊”崛起的原因時發現,江陰是蘇南企業改革最早的地區,政府與企業關系比較簡單,企業并不承擔政府的責任,企業和企業家的最主要任務是發展企業、壯大企業,因此,政府都沒有過多的干預企業,尤其在企業人事權、財產權等方面(我們曾經以自己“企業領導人收入不超過職工三倍”的規定笑話過江陰“瞎胡鬧”);第二,不管在所謂的“夕陽產業”,還是“朝陽產業”,江陰的鄉鎮企業大多以科技進步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多數上市公司不管是“夕陽產業”還是“朝陽產業”,都被國家列為了高新技術企業。例如,紡織業曾經被很多人作為“夕陽產業”,但江陰新橋鎮硬是逆境而上,在20世紀最后10年涌現出了執全國毛紡織行業牛耳的兩家上市企業——陽光集團和三毛集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業抓著了科技進步這個主線。對于新橋兩企業的發展,筆者還實地作了考察,發現新橋緊臨張家港城區,離江陰城區有27公里,離張家港城區只有7公里。其中的“三毛”集團于1988年12月1日才成立,遠比張家港有些毛紡織企業晚,但現在“三毛”的銷售收入已達到了幾十億元,產品遠銷到了歐美等國家;“陽光”集團則成為了國家520家重點企業之一,2000年銷售收入達到了50.10億元,利稅4.05億元,出口創匯4820萬美元,并且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筆者作為張家港的理論工作者,不得不想:同樣的天時,同樣的地利,為何張家港的企業發展不起來?如果新橋是張家港下屬的鄉鎮,新橋會涌現“陽光”、“三毛”兩巨頭嗎?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過去張家港企業在干啥?我們不難發現:此時張家港的企業并不是在抓產權制度改革和企業經營機制建設,不是在抓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不是在抓企業品牌和營銷網絡建設,也不是在抓產品研發和高起點的技術改造,而是在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評比,是在搞形式主義,是在拿技術改造資金裝潢門面,是在鼓吹“知識無用論”。如果說這種做法不導致落后,那倒是一個“奇跡”!在此,作為一名張家港人,筆者呼吁政府為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創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環境。只要有寬松的發展環境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環境,張家港人也同樣能夠創造出新的奇跡來。要相信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創新的主體。說句老實話,我們的“官”太多,管的太多。一些人麻木封閉、得過且過的精神狀態十分令人擔憂。

  “小政府、大市場、民營化”是張家港的唯一出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超俱樂部醞釀大變革
中國國際通訊技術展
北京新交法聽證報告
南方周末內地創富榜
2004珠海國際航空展
鳳凰衛視中華環姐大賽
高峰那英情感風波
購房疑難有問必答
裝修建材價格查詢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