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520萬銷量的汪洋大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8日 17:04 三聯生活周刊 | ||||||||
主筆◎王小峰 “老鄉們,睜眼吧! ” 在跟李松強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現在很多黨政軍商界的人都喜歡聽刀郎,這其中不乏級別很高的領導;一個搞越野賽的朋友說,他把車開到邊境線上,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還
刀郎創造了一個令所有人都羨慕又嫉妒的奇跡,他的唱片在今年1月6日全國發行,短短幾個月,在中國,只要有賣唱片的地方,就有可能聽到他的歌聲。刀郎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高度:唱片賣掉了270萬張;與內地最大的唱片公司太合麥田合作;譚詠麟主動找上門來與刀郎合作;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環球唱片高層以三顧茅廬的精神到新疆與刀郎簽約;唱片在香港上市后轉瞬上了排行榜冠軍;著名制作人李宗盛為他的新專輯擔任制作人;新專輯的保底數字達到了空前的520萬張……一切都是頂級。所有的嫉妒、嘲諷、懷疑在這個奇跡面前都顯得那么蒼白和無力。你只有承認——刀郎比任何一個歌手都要流行。 的確,如今刀郎已經成了誰都不能回避的現象,有關刀郎的報道幾乎每天都能見諸媒體。他們喜歡糾纏一些細枝末節,糾纏到最后,一個最不愿意在媒體曝光的人,反而成了曝光率最高的人;一個很少接受媒體采訪的人,他的身世反而被搞得清晰無比。可是,幾乎很少有人去冷靜分析刀郎為什么那么走紅。 “我不喜歡刀郎。”這是我在最近半年內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可是,你不喜歡,他不喜歡,那270萬張唱片和數不清的盜版唱片都賣給了誰?有人去想過這個問題嗎? 刀郎從一開始遭到媒體的冷落到媒體對他提出種種質疑,讓我看到了媒體濫用話語權達到了極致,什么叫視而不見?這就是視而不見。當媒體以從來沒有過的高姿態批判刀郎的惡俗時,我看到了另一種惡俗在泛濫——一種在高雅和精英在精制包裝下露出的各種惡俗嘴臉。 你有不喜歡刀郎的權利,就像你有不喜歡瓊瑤、汪國真、還珠格格、F4的權利一樣,但是你從來沒有阻止過他們的流行。 我們總是習慣用一些書本或外來的東西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并虛擬成一個所謂真實的自我,然后以這個自我對一些現實做出判斷。就好像當現實中發生一件感人的事情,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為什么打動,而是想到從某一些書本或影視作品中找到感動的依據。一旦找不到這個依據,他就開始懷疑這種感動是否真實。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們好像都不會感動了。 當媒體面對某一個流行現象口誅筆伐,完成一次心理快感時,是否想過,那些沒有話語權的千百萬消費者,他們為什么去消費你們否定的那些低級趣味?而我們又是為什么總是急于去否定一種文化現象,而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東西?否定是最好的標榜,標榜就是超凡脫俗。 這是一個“位卑未敢忘憂美國”的時代,美國人放個屁我們都要做一次深呼吸。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去學學美國人為什么那么關注大眾文化現象呢?假如刀郎在美國流行,美國人一定會深挖洞,找出刀郎流行的原因,總結出消費者消費心理,并進一步挖掘出它方方面面的意義。有時候你會覺得美國人挺愛沒事找事,美國人為什么要這么干?因為那是一個商業社會,不管什么文化,都要拿到市場上去驗證,所以人家有個很健康的思維方式,那就是為什么他成功了?他是怎么成功的?還有誰會成功?他們思考后得出的結論有可能就是后來者成功的參照,這是一個成熟商業社會的做法和思維方式。 這幾年,我聽到“文化產業”這個詞組的頻率越來越高,可是現在中國有像樣的文化產業嗎?沒有,都是在虛張聲勢,因為我們還沒有鍛煉出一個很好的“文化產業”大腦。相反,精英而不是經營細胞卻鍛煉得非常靈敏。作家都想做瓊瑤,歌手都想做刀郎,沒有不想成功的。但是長期以來的惡俗觀念常常在頭腦中作祟,生怕敗壞了自己玉潔冰清之身。中國的文化產業為什么還停留在小打小鬧上,就是觀念問題。 于是,漸漸地,我們對現實越來越失去判斷,有一種東西把我們蒙蔽或我們用一種東西把自己蒙蔽了,精英們、高雅的精神潔癖者越來越不了解中國的現實,他們只會在形而上的層面上空對空,當他們把這種姿態以話語權的方式表達出來之后,會贏的另外一些被蒙蔽者們的喝彩。當一個瞎子對另外一群瞎子說大象就像一把扇子一樣,大象就成了一把扇子。 真正的中國文化市場是什么樣子?在大城市、小城市、鄉村,那些人在消費什么?如果我們了解了,也許就知道刀郎為什么這么走紅了,也許我們對文化產業的了解也就更進一步了。既然是產業,就意味著要占領一個大市場,要占領大市場,就要去了解廣闊天地,這樣才大有作為。否則跟小農經濟差不多少,只不過是小農投資十塊錢掙一塊錢,你投一百萬掙一塊錢的區別罷了。 所以,都睜開眼睛看看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