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zhàn)略上并不依賴美國 金融開放勿相逼太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7日 15:17 人民網(wǎng)-國際金融報 | |||||||||
面臨著創(chuàng)記錄的財政預算和貿易赤字,正備戰(zhàn)大選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重蹈美國對亞洲的強硬政策,對中國的金融開放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然而,華盛頓國際經濟學院的資深職員馬科斯·諾蘭德近日在《遠東經濟評論》上撰文指出,中國在戰(zhàn)略上并不依賴美國,不會像日本和韓國那樣使之如愿——
華盛頓國際經濟學院的資深職員馬科斯·諾蘭德近日在《遠東經濟評論》上撰文,評論美國政府對中國采取的強硬政策——要求中國放松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管制,向外資金融服務機構開放國內市場。諾蘭德說,相對于上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的政策,美國如今所做的一套就像是一部本來就不怎么樣的電影的續(xù)集。種種現(xiàn)實使人們相信,其結果會與以前不同。 美國:老政策遇上新“氣候” 近來,美國財政部聯(lián)手其老伙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新對亞洲采取強硬態(tài)度———不過這次矛頭指向了中國,對中國的金融開放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一點并不難理解———如今主政美國的也是一位實施減稅政策的共和黨總統(tǒng),面臨著創(chuàng)記錄的財政預算和貿易赤字。為此,美國國會正敦促布什總統(tǒng)此次對中國“采取點措施”。 然而,世易時移。美國最初對亞洲施壓時,正值里根龐大的減稅計劃造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政府預算赤字,以及由此而來的貿易赤字和貿易關系緊張,尤其是和日本在這方面的矛盾非常尖銳。迫于政治壓力,里根于1983年與日本就國際資本流動管制及向美國金融服務機構放開日本市場的問題開始談判。結果使得資本加速外逃,日元的實力削弱,對外貿易關系惡化。當時的美國財長聲稱,里根采取了自胡佛總統(tǒng)以來最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 走上這條路的美國自此一發(fā)不可收。在國會的支持下,美國財政部又對中國臺灣和韓國如法炮制,要求開放資本賬戶,中國臺灣和韓國的經濟后來都遇到了金融混亂,與此不無關系。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隨著投票日期臨近,美國財政部又向中國開出了同樣的三個條件:一、匯率市場化,而不是根據(jù)貨幣的實際價值來定;二、放開資本賬戶,特別是放松外流資本的管制;三、擴大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然而這次,美國同樣的要求卻遇到了不同的政治氣候:諾蘭德指出,和日本及韓國都不一樣,中國在戰(zhàn)略上并不依賴于美國,因而也就不會就美國的愿望作出調整。 中國:金融開放小步前進 觀察家們認為,中國經濟正處于過熱的狀態(tài),并且他們對中國政府所采取的行政調控手段是否足以導致“軟著陸”表示懷疑。諾蘭德提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對人民幣的價值進行重新估計,以配合中國目前的一攬子政策來調控經濟,遏制通脹,防止熱錢流入。 不過從另一方面說,目睹了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完全清楚在條件不成熟時開放資本項目的災難性后果。諾蘭德認為,中國的銀行體系問題重重,而且?guī)缀蹩梢钥隙ǎ坏┰谌A外資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個人業(yè)務,中國的儲戶們肯定會從中資銀行中提走存款,轉而存入外資銀行,并轉向非人民幣的金融工具。而這會帶來人民幣貶值和破壞銀行系統(tǒng)穩(wěn)定的雙重壓力。 他指出,其實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人民幣的價值被低估了,如果繼續(xù)實行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將導致投機資本的大量涌入,對宏觀經濟表現(xiàn)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盡管中國政府在近期華盛頓的會議上對開放資本項目表示同意,卻拒絕給出具體的時間表。 諾蘭德建議,在現(xiàn)行制度框架下,對人民幣幣值每次調整約15%—25%是可行的。這將最終達到人民幣價值重估的目的,同時又為中國國內的改革和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贏得時間。諾蘭德認為,最壞的情況是人民幣幣值的小幅調整,比如說,微幅調整2%,這等于是向投機者發(fā)出下注狂賭一把的信號。他說,人民幣的重新估價必須有一定的幅度,以使市場相信,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不會再進行這種調整。 諾蘭德在文章中提出,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可謂是亞洲的英雄。現(xiàn)在,中國可以通過完全相反的舉措確保自己的地位;事實上,對人民幣重新估值既有利于中國自身的經濟,也可使其亞洲近鄰減輕相應的調整壓力。 從長遠看,中國金融與世界的融合加深,以及人民幣匯率的確定更為市場化都是人們期待中的事情。不過,任何一個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的人都清楚,在條件不成熟時放開資本賬戶意味著實實在在的風險。諾蘭德?lián)苏J為,這一次美國的政策將碰到不一樣的情況。 國際金融報記者 李芃 編譯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0月27日 第七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