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家僅15%效益良好 老字號敢問路在何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7日 11:14 東方網-文匯報 | |||||||||
文/本報駐浙記者萬潤龍 1990年,原內貿部經過認真審核,認定了1600多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并授予金字招牌。在一些商業院校的教科書上對“中華老字號”的詮釋是:中華老字號是一個輝煌的稱謂,一個積淀了深厚文化底蘊的品牌。老字號的開創和發展,蘊含了幾代民族企業家的艱辛和傳奇,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慧的頭腦,憑借著堅韌不屈的性格和誠信重義的美德,創造
作為今年西湖博覽會的組成部分,中國中華老字號精品博覽會本月28日至11月1日在杭州舉辦,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及“掌門人”的大聚會。 參加“老字號”的聚會,掌門人們的心態是復雜的。茅臺、胡慶余堂、同仁堂(資訊 行情 論壇)、萬隆、景陽觀、全聚德、吳良材、恒源祥、東阿……這一張張國人耳熟能詳的金字招牌各有著自身悠久的歷史,足以讓這些老牌企業的掌門人自豪。然而,再看一看老字號們的現狀,則是“一半日頭一半雨”,日子過得天差地別。 70%勉強維持現狀 從“中華老字號”授牌到今天,不過才走了十多年的歷史,這些“老字號”的現狀如何?讓人吃驚的是,在1600多家老字號企業中,勉強維持現狀的已經占70%左右,長期虧損、面臨倒閉破產的約占15%,而效益良好、已形成規模效應的僅有15%左右。在全國馳名商標企業中,只有10%的企業是中華老字號企業。 有一件事讓這次“老字號”聚會的組織者辛酸:今年7月,本次活動的組委會向全國1600多家中華老字號發出了邀請函。然而,其中的300多家老字號至今毫無回音。有的雖然有了回音,也是婉言謝絕——企業不景氣,參會的費用有困難。 老品牌價值竟一文不名 杭州的老字號大多經營的是傳統產品,而新時期的市場對傳統產品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茶葉、絲綢、扇子、剪刀歷來是杭州四大名產,百年老字號中不乏經營這四大名產的名店。一則順口溜表明了這四大名產如今的態勢:扇子不用了,茶葉怕假冒,絲綢太多了,剪刀(乘飛機)帶不了。記者10多年前曾采訪過杭州王星記扇廠著名的扇面微書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念慈先生。朱先生一生只收了5個徒弟。如今,只有一位名叫杜鵑的女徒弟還在寫微書,另有3個徒弟改了行。 不久前,杭州老城區及西湖風景區內的89家商號、店鋪曾舉辦過一次產權拍賣,其中有不少屬于“老字號”。但買家們并不認“老字號”的品牌價值,“老字號”只以現有資產的凈價值賤賣。買家買下這些商號后,將商號改了名,老字號品牌價值一文不名。 吐故納新才能老當益壯 一些專家和老字號掌門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老字號的興衰作了評說。本次活動的發起人之一、杭州市貿易局局長吳德隆表示,老字號能否青春常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創新。老字號的優勢確實在于“老”,老字號掌門人必須傳承這“老”的傳統;但如果是倚老賣老,抱守老字號招牌,那么,這“老”便一定會成為老字號衰落的根由。綜觀當今依然充滿活力的老字號,無一不是在與時俱進和創新上下功夫。當然,這個“新”包括新體制、新機制、新人才、經營管理新理念和新品種等等。 杭州“萬隆”的當代掌門人諸雅根先生對老字號的理解也十分深刻:老字號就是一種文化,老字號文化有永恒不變的一面,那就是品牌,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金字招牌;但它也必須有變的一面,這就是內涵,它需要吐故納新,需要吸收各種新的文化元素,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勢,兼收并蓄。諸雅根認為,文化創新是老字號老樹發新枝的催化劑,是老字號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藥。 令人鼓舞的是,各地已經將老字號的保護與發展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杭州,已經成立了老字號企業協會,60余家老字號企業均為會員;在上海,老字號集中的南京路保持創新的步伐,穩步發展。其中,有130余年歷史的亨達利鐘表商店已經在全國開出了60家分店;在蘇州,有關部門正在起草的《蘇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增加了老字號保護的條款;在北京,琉璃廠一條街的著名老店槐蔭山房、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三大書局老樹發新枝,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榮寶齋產生的藝術氛圍正在向海內外傳播;在廣州,市政府正籌劃在上下九路創建“老字號一條街”,一批久違了的老字號將有機會回到鬧市區,重新回到市民的心中…… (本報杭州10月26日專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