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主要來自員工超時工作 民工荒促企業轉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5日 10:24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民工短缺的課題報告,提出局部地區應當考慮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民工荒與經濟轉型有著怎樣的關系?記者就此采訪了參與該課題研究的勞動科學研究所張麗賓博士—— 本報記者 白天亮
記者:我們注意到,一些缺工嚴重的企業在長時間招不到勞動力后,開始更新機器設備,以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減少用工量。您認為,這是一種暫時的現象還是會成為大多數企業的普遍選擇? 張麗賓: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此次遭遇缺工的地區和企業,一向處于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投入進行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產階段,其主要利潤來源于員工的超時工作,甚至一些企業通過拖欠工資等方式賺取利潤。在出現民工荒后,如果提高勞動成本,企業利潤空間將急劇縮小,一些企業將面臨生存問題;但如果不提高勞動者待遇,企業又沒有足夠的可供企業發展的生產要素。 因此,民工荒的出現是一個信號,它提醒長期以來通過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而獲得快速發展的企業,對勞動力的掠奪性開發必然導致資源的枯竭。企業只有改變要素投入,才有可能繼續生存發展。 記者:雖然局部地區出現用工短缺,但從總量上看,我國勞動力仍然是供大于求,農村還有大量的勞動力亟待轉移。企業會不會因此認為,過去20年所依賴的增長模式仍然可以繼續? 張麗賓:勞動力供給從總體上看固然是充足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勞動力成本必然會不斷提高。比如,現在中國服裝與紡織品業的勞動力價格,已經達到每日2.5—3美元,比越南每日1—1.5美元的水平高出一倍以上。甚至地處美國周邊的加勒比地區的一些國家,勞工也比我國的便宜?梢灶A見,十年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勞動力會比我國便宜?傊,我國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趨于轉變,經濟發達地區普通勞動力資源優勢不斷降低,需要更多依靠其他生產要素投入來維持經濟運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記者:近兩年有這么一種現象,一些企業注意到勞動力成本增加的趨勢,開始從東部轉到了中西部。有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珠三角只能獲取3%的利潤,而到江西投資后,獲利達到10%。我們現在談經濟轉型,是不是一方面企業要調整自己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向中西部轉移? 張麗賓:情況的確如此。目前的民工荒是勞動力結構性的供不應求。還有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外出就業的信息、缺乏外出就業的能力,或者年齡偏大、照顧家庭等原因無法外出打工。目前這種將中西部勞動力與東部沿海地區資本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如果轉變為將東部沿海地區資本引到中西部的模式,即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則不但會緩解“民工荒”,還能延長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中國經濟保持長期競爭力。 實際上,這種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是必然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首先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些地區得到足夠發展后,必然會向下一個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轉移,即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也是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一方面是通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實現,但更主要的,還是要依靠農村地區本身非農產業的發展來帶動城市化。 記者:產業梯度轉移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您認為在這方面政府應當如何引導? 張麗賓:當年東部地區獲得快速經濟發展的一個前提是制度成本低,市場機制相對成熟。而制度環境恰恰是中西部地區的弱勢,會阻礙產業在不同地區轉移的進程。另外,東部地區有相對便捷的基礎設施和相對成熟的產業鏈,而中西部地區卻不具備,這也不利于產業梯度轉移。 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創造條件,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抓緊解決。一方面,中央政府應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投入,改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另一方面,要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以市場機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人民日報》 (2004年10月25日 第十五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