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不合理的應試教育為什么被合理化了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5日 09:53 南方都市報

  作者:許紀霖

  我的《考研為何重蹈高考覆轍》一文在《南方都市報》發表以后,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爭論。有些讀者批評我對地方院校出身的學生有“虛妄的優越感與偏見”,雖然有抽離我原文問題語境的諸多誤解,不過,假如其中的個別詞句客觀上無意傷害了他們敏感的自尊的話,我依然愿意表達我真誠的歉意。

  那些考研基地出身的研究生們,從他們的素質而言,都是聰明的人才,但四年的本科應試教育,將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活活糟蹋成了考研機器,我們要追問的是:這究竟是誰之罪?

  大家都公認,這一切完全是由不合理的應試制度造成的。但問題在于:無論是家長、學生、老師,還是學校、教育管理部門,大家都批評和痛恨應試教育,為什么這幾年應試教育不僅沒有弱化,反而被變本加厲地再生產出來?其背后的生產機制究竟是什么?它在我們當今這個社會結構中體現了什么樣的功能?令人困惑的是:一種人人都認為不合理的制度,為什么它還能夠存在下去,并且在繼續蔓延?

  我在上一篇評論中提到的閻云翔教授,最近在一個訪談中,分析了中國的全民學英語運動。他發現,英語在中國起到了一個不可替代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功能:通過英語考試可以向“上”流動。英語是應試教育的核心,閻教授的上述看法,完全適用于應試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功能分析。一個同質化的等級社會,需要一個大家認可的、具有形式合理性的篩選制度加以建制化,以保證在這個社會里面底層精英們有機會往上流動,通過制度的安排讓精英們看到希望,不至于淪落為社會的邊緣人,流落江湖鋌而走險。這一建制化的設置,在傳統中國是科舉制度,在今天就是以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乃至各類升級等考試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應試教育網絡。當年多少人感嘆科舉制毀滅人才,但依然維持了一千二百年。如今人人明白應試制度有弊病,但在目前腐敗現象時有發生的社會里,卻是眾多選拔制度中唯一具有形式合理性、比較公平的競爭方式。

  不過,這一形式公平的應試教育,在實質上是極其不合理的,如果說,科舉制度使得中國的大多數精英封閉在圣賢的思想中,缺乏創新能力,最終使得中國落后于歐洲的話,那么,如今這一新的應試制度,同樣在摧殘人才、摧殘中國人的智慧,并將進一步拉大中國與世界在知識創新能力上的差距。這是在一個等級社會中,為了形式上的公平所付出的實質性代價,為了等級社會的制度性穩定而不惜摧殘個人的自我創新。

  以城市和沿海為中心、農村和內地為依附的等級性社會,在學歷認同上是通過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等級性文憑體制所安排的,在這樣的體制中,地方高校缺乏自身的價值,缺乏自主性,成為了依附于重點高校的升學預備學校。而在美國,許多州一級的大學、學院,乃至社區學院,具有與哈佛、斯坦福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追求,學生們不必非通過升入常青藤名校,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但在中國,不僅國家重點與地方高校存在著這樣的同質化的等級性網絡,而且也將這一等級性關系放大到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之中,不少考入國內頂尖名校的學生,大學四年將目標定位在出國,專攻托福、GRE這類洋應試工具,而對專業知識不甚了了,我在國外,不止一次聽到教授們對某些中國留學生的抱怨。

  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在教育建制,還是人們的社會心理中,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等級性教育網絡,地方院校-211高校-重點大學-985高校-歐美大學,這一金字塔型的結構形成了誘惑學生們往上爬的階梯。越往上走,越能擁有更多的文化資本,過人上人的生活,并擁有為人的尊嚴。于是,千軍萬馬考研、考托福,應試教育遍地開花,“新東方”與“考研基地”比翼齊飛。地方院校與重點高校之間,重點高校與歐美大學之間,不同學科和專業之間,形成了可換算為未來實質性收益的等級性關系。這樣的等級性關系,不僅通過國家對高校投資的不平等關系體現出來,而且也通過社會各界包括媒體和商界的高校排名,一般學生的高考、考研、考托福等日常應試實踐中得以建制化和日常生活化。

  讓我真正憂慮的,是高等教育沙漠化的來臨。假如不改變應試教育,中國的教育從小學一直到博士,遲早會被應試的沙漠完全吞噬,然而,倒過來說,只要等級社會一天不改變,在社會公平的壓力之下,應試又有其形式合理的存在理由,并成為支配和繼續再生產社會等級關系的強大杠桿。

  我們怎么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純情刀郎
情人、沖動的懲罰
動畫梁祝
中國神話愛情故事
雅韻國粹
水墨精華國粹雅韻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