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非理性飆升對世界經濟的沖擊減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1日 07:30 中國經濟時報 | |||||||||
2003年,平均每桶石油價格為28美元。2004年下半年以來,油價節節攀升。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價格:2004年1月份為每桶32.5美元;6月1日上漲到每桶42.33美元;9月24日上漲到每桶48.88美元;10月1日首次突破每桶50美元大關,收于每桶50.12美元。在全球石油產量持續波動和對石油需求增加的形勢下,國際原油價格18日突破每桶55美元價位。
今年10月1日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發表一項公報指出:“油價居高不下,仍是一種威脅。”但公報還認為:“全球經濟增長強勁,2005年的前景仍很不錯。在我們的經濟中,通貨膨脹和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仍比較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月29日將世界經濟增長率從4月份預測的4.6%調高到5.0%,將是近20年來最高增長水平,但將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從4.4%下調為4.3%。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的目標能夠實現,這將表明油價上漲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減弱。但是,石油供求關系和油價變化,仍將對未來世界經濟前景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供求平衡中的不穩定因素 迄今,全球石油產量和需求量仍大體平衡。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球每天石油供大于求約30萬桶,二季度供大于求約150萬桶,三季度供大于求120萬桶,預計今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為8068萬桶,產量可達8360萬桶,全球石油供需并無缺口。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總裁羅德里格斯指出,目前歐佩克成員國日產原油3000萬桶,非歐佩克產油國日產原油5000萬桶,而全球原油日消費量為8112.8萬桶,每天有近300萬桶剩余原油。 值得研究的是全球石油供求大體平衡中的不穩定因素: 一、石油蘊藏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區正是政局社會最動蕩的地區。 據國際能源機構發表的《2002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統計,全球已探明而未開采的石油儲量為9580億桶,其中:中東、中亞、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石油蘊藏量為7040億桶,占全球已探明石油蘊量的73.4%,加上非洲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7%,這些地區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80%。特別是中東地區,是全球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區。2002年中東地區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5.4%,按現有技術水平和年產量計算,還足夠開采92年。僅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就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35%,這兩個國家還有50%以上的新油田尚未開發。但是,在相當長時期內,中東地區的政局和社會難以穩定,這將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石油生產和供應。 二、通過管道和油輪運輸的風險很大。 石油是由管道和油輪運輸的,兩個環節都存在很大風險。沙特阿拉伯五個巨大油田日產石油上千萬桶,這些油田由1.5萬英里長的管道相連,而且多在地面。伊拉克南部所產石油的90%是通過管道運送到港口后再由油輪出口的。今年8月30日輸油樞紐遭到破壞,伊拉克南部石油出口全部中斷。9月16日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郊區伊莫瑞發生一起輸油管爆炸事件,造成近200人死亡。這次爆炸是由一艘偷油的小船發動機發生事故引起的,不僅造成人員傷亡,而且影響到石油出口和油價上漲。 三、爭奪石油之戰已經開始。 預計世界石油需求量將從2003年的每天8000萬桶增加到2020年的每天1.2億桶。美國和西歐地區已探明石油儲量開采的高峰期已經基本過去。樂觀者認為,全球石油產量將于2020年-2030年開始下降;悲觀者認為,將在這個10年末開始下降。法國舒瓦瑟爾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洛羅認為,在世界石油的“中心地帶”的周圍地區,爭奪石油供應的斗爭已經開始。 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預測,到2020年,進口石油將占美國石油消費的75%,歐盟國家所需石油的80%以上、日本所需石油的99%以上都依賴進口,人口眾多和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和印度也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石油。特別是亞洲所需石油迅猛增加。據美國能源部預測,在2001年到2025年期間,亞洲每天石油需求量將從2100萬桶增加到3800萬桶,增加部分超過目前歐佩克中東國家的出口量。 石油蘊藏量占世界石油蘊藏量2/3以上的中東地區將繼續是主要石油進口國關注的中心,圍繞這個世界石油“中心地帶”的爭奪戰將更加激烈。美國不僅發動伊拉克戰爭、提出“大中東計劃”,旨在壟斷歐亞中間地區的石油資源,而且正在采取行動控制海上通道。美國海軍從1992年開始把全球海上重要航道劃分為相互聯接、相互支援的八個區域(由北至南)海峽群,其中包括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其他石油進口國都將面臨石油來源和運輸安全的嚴峻挑戰。 油價“非理性”飆升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況下,商品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但是,在全球經濟增速開始放慢的情況下,今年下半年石油價格飆升主要是由非供求關系因素造成的。科威特能源大臣法赫德強調,油價上漲并非因為國際市場缺少石油供應,而完全是政治原因所致。 首先是心理因素。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石油需求增加可能快于石油生產能力的擴大。因此,主要產油地區出現任何動蕩,都可能影響石油供應和出現采購石油風波。這種心理因素對油價上漲起了重要作用。 歐佩克12個成員國的石油蘊藏量占全球石油儲量的76%,1979年歐佩克石油日產量達3400萬桶。但是,由于油價下跌和供過于求,跨國石油公司和主要產油國家都沒有大量增加投資。據統計,2003年歐佩克成員國的新鉆油井數比上年減少6.5%。目前歐佩克石油日產量為3000萬桶,已經接近生產能力極限。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梅金今年8月20日發表文章認為,在全球石油消費量處于最多每天8000萬桶時,石油供應尚有較大的彈性。但是,隨著需求增加,供應曲線的彈性變得越來越小。現在每天8200萬桶的石油供應能力,已經近于垂直狀態(零供應彈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最近指出,20世紀90年代全球石油生產能力與實際產量之間的差額保持在每天300萬桶到500萬桶之間,而目前這一差額不足每天100萬桶。從勘探到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周期較長(一般3-5年),而且需要巨額投資。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的油價下跌以及1991年海灣戰爭使沙特阿拉伯背上美元財政赤字的壓力。總部設在倫敦的一家調查機構估計,沙特經濟低迷的狀況已經持續六七年,20%至30%的沙特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海灣戰爭和戰后重建已使科威特動用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據有關專家估計,未來15年內科威特還需動用400多億美元更新石油工業設備;沙特需要投入的資金還要多,因為除了石油開采和加工設備,還需要更新水、電等基礎設施。但是,有關專家指出,未來5年內,沙特、科威特和阿聯酋計劃用于更新開采石油設施的投資不足1000億美元。因此,擔心石油供不應求的心理因素,仍將影響今后的油價走勢。 其次是恐慌溢價。在全球石油供求平衡關系非常脆弱的情況下,主要產油地區的生產和供應設施遭到任何破壞,都將引發市場過度敏感的反應,從而引起油價上漲,這就是所謂“恐慌溢價”。 科威特能源大臣法赫德指出,盡管歐佩克作出增產承諾,國際市場并不缺少石油,但油價仍居高不下,這足以證明漲價是政治原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們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現狀的擔心,對恐怖主義威脅的恐懼,以及諸如俄羅斯最大石油生產商尤科斯公司等自身的問題和一些石油公司工人罷工等等。專家們估計,在最近的每桶油價上漲中,“恐慌溢價”占5-10美元。 還有投機炒作的因素。在國際市場石油期貨交易中,約有70%屬于投機行為。因此,投機商特別是跨國石油公司是油價上漲的主要受益者。 今年以來的幾次油價暴漲,都與投機活動有關。歐佩克今年2月宣布,從4月1日起該組織成員國日產量降低100萬桶。投機商認為,今年二季度油價不會出現季節性回落,因而大量購買石油。據統計,僅4月份最后一周的原油期貨合同比上年同期增加一倍以上。美國《財富》雜志今年9月6日一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并不是說對石油的需求沒有超過預期,也不是說恐怖主義威脅和中東暴力沖突沒有使已經接近最大能力的石油系統更加吃緊。但是,一個基本上被忽視的問題是,這些消極的因素是如何引起對沖基金、經紀公司和其他金融玩家給石油市場帶來劇增的壓力。它們在推動石油價格飆升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尤其在8月中旬,在15個交易日中,有14個交易日的石油期貨價格刷新了最高紀錄。就像2000年初的納斯達克,今天的石油市場陷入了典型的投機熱,平常可能被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一次颶風,也成了油價上漲一兩美元的由頭。” 美國《財富》雜志的文章援引石油工業研究會會長戈爾茨坦的話:“商品指數基金和對沖基金是進入市場的新生力量,對油價的上漲勢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價格的起伏波動對投資者來說很有吸引力,因此,好消息的影響縮小了,而壞消息則導致油價上漲。”據估計,在一年內每桶油價上漲10美元中,投機炒作因素就占6-8美元。 油價上漲對世界經濟影響減弱的啟示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發生的幾次世界經濟衰退,都與石油價格暴漲有關。但是,2004年下半年油價飆升對世界經濟的沖擊明顯減弱。 據一些研究機構分析,如果每桶油價上漲10美元并維持較長時間,世界經濟增長率將放慢1個百分點。但是,消費和進口石油最多的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僅下降不到0.5個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下降1.5個百分點。油價飆升對世界經濟的沖擊減弱但對各個地區和國家的負面影響不同的主要啟示是: 一、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減少對石油的需求。 1973年和1980年兩次“石油危機”都曾導致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但是,今年下半年油價上漲對發達國家的負面影響相當輕微。一些研究機構分析,每桶油價上漲10美元,日本和歐盟經濟分別下降0.4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美國消費石油占全球石油消費的1/4,其中50%依賴進口,但美國經濟僅下降0.3個百分點。油價上漲對發達國家經濟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小,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經濟正在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據統計,發達國家創造一個單位GDP所需石油,1973年為100,現在已降到40.7。從1973年到2003年,美國創造1美元GDP所需石油和天然氣的數量已減少了50%。與此同時,油價上漲對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大大減輕。1974年和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分別高達11%和13%,而目前僅為2%左右。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長率都將高于3%甚至可能達到4%,而通貨膨脹率仍將處在較低水平。 發展中國家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才能減輕油價上漲對本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二、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實現能源多元化,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程度。 法國所需電力的78%以上由核電供應,據法國統計及經濟研究所估計,在每桶油價持續保持在40美元的情況下,法國經濟增長率只會減少0.12個百分點。丹麥風能已占全國能源消費的21%。歐盟提出,在2010年以前,歐盟國家將把電力的22%和所需能源的12%改為可再生能源。美國政府制定的“國家能源戰略”提出,到2010年將使太陽能、水力和地熱等替代能源的發電量增加三倍以上。美國能源部還制定了“氫能源”計劃,提出到2010年使燃料電池汽車占整個汽車市場的25%。 石油作為一次性資源將越來越少,廉價石油時代可能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開發可再生能源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消費多元化,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和油價上漲的沖擊。 三、建立石油儲備制度。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主要發達國家都開始建立石油儲備制度,增加石油儲備。據美國能源部公布的數字,目前美國和日本的石油儲備分別達到6.67億桶和3.21億桶,日本的石油儲備可供全國消費半年以上。 建立石油儲備制度和增加石油儲備的目的,一是在主要產區出現短缺甚至中斷的情況下,動用儲備,保障石油供應;二是在油價暴漲時動用儲備,以平穩油價。今年“伊萬”颶風波及地區正是美國石油生產、進口和提煉的心臟地帶,這里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占美國國內產量的1/4,石油提煉能力和石油進口量占美國的1/2。據估計,“伊萬”颶風至少使該地區石油減產1000萬桶,石油進口也因港口關閉受到嚴重影響。今年9月23日,美國能源部考慮一些煉油廠提出的要求,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以彌補“伊萬”颶風造成的石油供應短缺。 需要大量進口石油的國家,只要有條件,都應儲備一定數量的石油,以備應急之用。 四、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節約能源。 要合理使用油氣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首先要提高人們的節能意識;二要建立健全有關節能的法律法規;三要加強宏觀管理;四要提高節能技術和政策激勵機制。 日本率先發展循環經濟,1974年提出新能源技術開發計劃。1978和1989年提出節能技術開發計劃和環境保護技術開發計劃。1993年將這三個計劃合并為“新陽光計劃”,主要內容包括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措施。石油進口量占日本GDP的比率已從1980年的5%左右降到2003年的1%左右。日本政府確定的目標是,到2010年,與2000年相比,使自然資源的投入產出率提高40%;使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14%,即提高40%;使最終廢棄處理的物質量減少一半。日本國內缺乏自然資源,特別是所需石油主要依賴進口。但是,由于采取有效節能措施,油價上漲對日本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預測,今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44%,增速位居西方七國集團之首。 美國能源經濟效益理事會負責人納德爾認為“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未來節約工作所帶來的效益仍會十分明顯。”納德爾估計,美國在發電和用電方面,使用更節能的照明設施、發動機、絕緣材料等,將可以節省相當于約260個1000兆瓦的大型發電廠的能源,再加上建造電廠的費用,將能夠節約幾千億美元。 自1993年以來,我國進口石油大幅度增加,今年進口石油將超過一億噸大關。專家們預計,到2020年我國消費石油將超過4.5億噸,其中60%以上依賴進口。借鑒發達國家上述經驗,解決好石油來源和安全問題,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李長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