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去感知那別樣的世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0日 14:09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本報評論員劉文寧 把我們的目光、把我們的話筒對準他們,記錄下那些時常被湮沒的、邊緣的、微弱的聲音,諸如殘疾人、鰥寡孤獨者、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以及無論農村還是城鎮的貧困人群,甚至包括對新環境無可適從的移民等種種弱勢人群的聲音,及時地、真實地傳達他們的利益訴求,這也是媒體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每周日中午15分鐘的電視手語新聞,其實我們聾啞人對里面的大部分內容都看不懂。”10月18日的《新聞晚報》報道說,上海的聾啞人看不懂當地電視臺的手語新聞———很可能,這一結果是在許多人、尤其是節目制作者的意料之外的。 記者從一位接受調查的聾啞人那里了解到,問題主要在于,電視中的手語和聾啞人平常交流用的手語不太一樣,加上速度太快,令聾啞人難以理解。上海聾啞人協會主席陳捷對比了日本的情況,“在日本,每當有配手語的節目播放時,往往把手語畫面作為主要畫面,聲音僅僅是配音,但我們這里正好相反,手語畫面被縮在一個角落里,由于畫面太小,聾啞人看不清手語,更看不清打手語者的面部表情,對聾啞人來說模糊了這兩個最重要的獲取信息的途徑,當然看不懂電視在放什么。” 為聾啞人推出手語新聞,這一做法本身就體現了某種關懷,而當地報紙又跟進追蹤手語電視新聞的社會效果,應該說,這樣的媒體及記者保持著對聾啞群體生活狀態的較高敏感,難能可貴。可以設想,如果我們的記者漠視身旁聾啞人的一舉一動,不肯與他們打交道,那么,是寫不出“聾啞人看不懂手語新聞”這類報道的。 所謂媒體的良知、道義、責任,其實就是從傾聽開始,尤其是傾聽某些被我們日常忽略了的人群的聲音。把我們的目光、把我們的話筒對準他們,記錄下那些時常被湮沒的、邊緣的、微弱的聲音,諸如殘疾人、鰥寡孤獨者、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以及無論農村還是城鎮的貧困人群,甚至包括對新環境無可適從的移民等種種弱勢人群的聲音,及時地、真實地傳達他們的利益訴求,這也是媒體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在我們習慣的“廣大群眾”、“百姓”、“人們”之類的用語中,應該包容這些群體的聲音,而不是將他們排除在外。 《新聞晚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那些學過標準手語的聾啞人,在實際運用中,很少使用標準手語,而是習慣用當地的“方言”手語。而電視臺的手語新聞可能更多顧及手語翻譯的標準化,過于注重把所有的字、句,包括一些無關緊要的形容詞、虛詞全部翻譯出來,不夠簡練、精確、易懂,反而妨礙了聾啞人對新聞的理解。由此,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反思:無論是關注無聲世界,還是其他所有弱勢人群的利益訴求,我們的媒體在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后,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如何讓形式與效果協調一致,讓良好的初衷開花結果。 正如成年人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應該先蹲下身子,平視孩子的目光,用他們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同樣道理,我們要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也必須首先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學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體察人世冷暖,用心靈去品味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感知他們那別樣世界的春華秋實、潮起潮落。 對少數人群利益訴求的關注,絕不是一個文明社會心血來潮式的點綴,或矯情式的作秀。因為,我們誰也不能保障自己在所有場合、所有問題上總是處于多數人群之列。比如,今天,在該不該開征遺產稅問題上,也許你屬于壓倒多數的人群;明天,在新建社區內要不要建公辦小學的問題上,你很可能會落入微不足道的少數群體之列。說到底,一個同時注意傾聽少數人聲音的社會、一個同時尊重少數人群利益的社會,才可能保持理智、寬容、和諧、彈性與生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