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老北京商業習俗意義重大操作卻艱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9日 09:31 新京報 | |||||||||
10月18日《京華時報》報道,中國民族民間保護工程的首批名錄中包括了“老北京商業習俗”!袄媳本┥虡I習俗”項目主要在于恢復同仁堂、瑞蚨祥、內聯升和全聚德等老字號的誠信經商與待客禮俗。我認為,它既有正面意義,又有其操作難度。 我們說它具有正面意義,表明國家正式承認老北京和傳統商業中有許多良風美俗,它們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應該恢復和加以保護,以期將來得到發揚。近幾十年來人們了解老
我是北京人,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對柏楊先生這些話是深有體會的。老北京的確是有許多值得懷念的東西的,這需要我們去挖掘、去發現。 然而,社會的車輪畢竟滾動了五六十年,許多事物時過境遷,風光不再,“恢復”和“保護”一些習俗必然會碰到許多困難。首先是“老北京商業習俗”包括什么?“誠信經商與待客禮俗”不是抽象的空話,而是有許多具體內容的。這些內容的“恢復”是很難操作的。 舉個例子說:我小的時候買東西一般不拿現金,當然更不是用支票,而是到固定雜貨店中去賒。例如我母親叫我到鋪子去買一條“紅士煙”,我便到那個鋪子去拿。老板在我們家的賬本上記下這筆賬。我們不會懷疑他會記下兩條煙的錢,老板也不會懷疑我們家到“三節” (端午、中秋、春節)不給錢。那時我家也不是財主,只不過是個才能溫飽的家庭罷了,這種預支性的消費是建立在長期互信的基礎上的。這種誠信經商,是熟人社會的產物;現在社會工商化程度加深,再加上處于社會轉型期間,誠信一時半會兒建立不起來,人與人之間十分陌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都不放心,鈔票要在手里捻來捻去,生怕上當受騙。這種情態下,賒賬制度能建立起來嗎? 又如過去藥鋪給顧客抓藥,沒有像現在這樣,除了先、后煎的藥,都倒在一個簸箕里,然后裝進藥口袋。那時是每一味藥都分紙另包。您這劑藥如有八味,就要包八個小包。這味是甘草,把甘草稱好放在備好的包藥紙上,然后在上面放一張繪有甘草形狀和說明甘草藥性的小紙箋、再包,八味藥分包好,再用大紙包。這樣如果拿一周的藥就要包五十六小包,七大包。這些是建立在賣藥人少,店員勞動強度大基礎上的,現在顧客等得及和店員受得了嗎?這還只是形式上的,同仁堂內部還會有一套不為外人所知的更細密、更嚴格的制度,這才使它的字號經歷數百年而不敗。 我個人對老同仁堂藥的質量之好有切身感受。1973年的夏天,一次我到郭寶昌家去,看他老娘。當時他們住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一進門,我肚子疼得站不起來了。老太太說,天太熱,可能中暑了。她從床底下拿出一個外邊滿是污垢的酒瓶子,對我說喝點十滴水吧。我問,這是什么年頭的藥了?老太太說:民國二十幾年的。我說都三四十年了,早過期了,我可不敢喝。老太太說沒關系這是用酒泡制的。說著給我倒了半酒杯。我喝下去,10分鐘就好了。老太太說我們同仁堂的藥從不騙人。特別是一般老百姓用的藥,不僅不騙人,而且不賺錢。同仁堂只是在闊人身上賺大錢。 社會的前進不要以良風美俗的喪失為代價,恢復和保護良風美俗又不要以發展旅游賺錢為惟一鵠的。誠信是守禮的基礎,如果揖讓進退只是表演,那只能貽笑世人了。 □王學泰(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