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是否危言聳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8日 10:04 中華工商時報 | ||||||||
桂勝/文 有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實際吸收外資近5500億美元,全球500強企業中有400余家在這里落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 正當一些人為這一組數據而感到興奮的時候,麥肯錫卻指出,由于在引入外資過程
在麥肯錫的判斷里,汽車業出現的這種情況與消費電子行業截然不同。在消費電子領域,利用外資使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國內價格大大降低。麥肯錫將這種反差歸咎于汽車行業并沒有實行充分競爭。那么,麥肯錫的判斷是不是危言聳聽呢?這從我國汽車工業利用外資的歷史就可以得到印證。 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之初,國家確定了以上汽、一汽、東風為龍頭的轎車發展戰略。當時,國家是非常希望引進外資的,先后和日本、美國的汽車制造商進行了接觸,提出引進他們的資本和技術。但是,沒有人愿意來當時的中國。只有德國大眾頗有遠見的看到了中國市場未來的巨大潛力,成為首家進入中國內地的外資汽車制造商。因此,才有了后來的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也有了桑塔納和捷達兩款轎車在中國一賣就是近20年的世界汽車銷售奇跡。 德國大眾的進入以及他們在中國市場獲得的成功,帶動了其他國家的汽車制造巨頭紛至沓來,也帶來了中國轎車市場的競爭———品牌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低。由于這種競爭,中國轎車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也逐漸進入了汽車社會。這些,都是汽車工業合理利用外資給中國帶來的好處。 當然,我們不否認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在地方利益驅使下,一些省市的政府之間常常為了贏得某一項目陷于投資爭奪戰;外資利用率不高等等。但是,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在發展中產生的矛盾,中國政府有能力逐步規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