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感與恐慌 民眾為何對贏者通吃如此警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8日 09:40 新京報 | |||||||||
10月16日《新京報》刊發《贏者通吃絕非正義原則》,針對劉翔免試碩博連讀,提出“贏者通吃絕非正義原則”。對此,筆者深表贊同。同時筆者認為,這一話題還有繼續探討的重要性。比如,民眾為何對“贏者通吃”如此警惕? 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從民眾心理上講,反映了當前普通民眾存在著“被社會邊緣化”的危機感。如果一個社會當中,許多人感覺社會資源的配置于己不公,強者正在變
其二,我們還有必要反思制度層面上的問題。當民眾恐慌“贏者通吃”時,同時暴露的,是民眾對制度剛性程度的懷疑和不信任,是一種不相信制度的嚴謹性和穩定性能勝過其他因素的心理表現。贏者能夠通吃,必然是基于一種勝過常人的特殊權力。如果大家相信有這么一種權力,可以在擁有它后強占其他社會利益,打破制度約束(比如劉翔可以直接享有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那么大家就可能不會去信仰制度、法律,而只會專心思考如何擁有這種可以打破制度、法律以及各種規定的權力。 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防范“贏者通吃”的發生呢?筆者認為,講究“正義、理性、法治”很重要。強調“正義”,就是強調社會資源的配置一定要合理、公平,要讓大多數人可以接受,覺得自己的勞動與獲得的社會認可相符合。反過來,就是相信沒有人可以獲得不公平、不公開的社會利益。強調“理性”,就是強調民眾要時時保持謹慎和戒備,不對違反規則的東西盲目膜拜,不為“贏者通吃”推波助瀾。多一份對“贏者通吃”的警惕,就是多一份對自己的保護,多一份自己的社會責任。強調“法治”,就是強調任何權力都要有制度約束,任何利益的獲得都要有章可循,讓民眾相信,剛性的契約或者制度,可以抵擋權力、身份、關系、私利等的沖擊和碰撞,沒有人可以走一條與別人不同的、沒有權威制度約束的“大道”。從這個意義上說,劉翔可能只是一種符號。 □阿珊(北京學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