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財經觀察第一期:人民幣迷霧 > 正文
 

人民幣匯率浮動風波考驗政府溝通能力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6日 16:31 中國經營報

  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作者:韓曉靜 編輯:韓曉靜

  就在學術界和民間熱熱鬧鬧地猜測著人民幣匯率的變化,甚至熱錢和一些投機者已經下賭人民幣升值的時候,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豪賭人民幣升值是缺乏根據的,是對我國現行匯率政策的誤解。

  “誤解”——這個詞用得意味深長,也揭示了一些不僅僅局限在本次風波的重要問題。

  匯率問題牽扯到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和人民利益,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年來,面對國際上的各種壓力,中國政府保持著利率和匯率的穩定,自然有其道理。這些道理,有些能讓企業和普通百姓所理解,有些可能暫時還得不到理解。

  實際上,由于政府和企業、民眾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立場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政策變化對于各方的利益格局改變也不會是同一方向的。因此,不理解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理解”和“誤解”還不是等同的概念,不理解是誤解的前提,誤解是不理解的結果。而如果一些既關系到國計又關系到民生的政策被民眾所誤解,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協調健康發展。

  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發言之后,從一些投機者和網民的反應可以看出,這種不理解似乎沒有被完全消除。甚至有人依然堅信,政府辟謠只是暫時的緩兵之計。也有的觀點認為,政府之所以穩定匯率,是因為中國的強制結匯政策。也就是說,從即期利益上講,升值意味著外匯的惟一持有者——政府要賠錢。

  眾說紛紜,對錯難辨。而對比這些表面看來頗有些說服力的說法,政府的解釋確實有點兒難以消化。比如,“是系統工程,必須穩步推進,不會一蹴而就,也沒有具體的時間表”等措辭,沒有起到有效交流與溝通的作用,反而讓政府的好心被再次“誤解”。

  一個從澳洲訪問回來的經濟學家對匯率變化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震蕩感觸很深,他說,在澳洲,自由經濟將所有或正面或負面的后果都直接傳遞給百姓,政府不必承擔經濟波動的后果。普通百姓必須學會自己控制和判斷金融風險,而這顯然不適合中國目前的實際。

  這位經濟學家說:“中國政府在中間做了緩沖的‘中介’。可惜的是,中國政府還不是一個透明的‘中介’。”

  的確,在國家貨幣政策這個問題上,政府與百姓的最終利益是一致的,這一點我們應該給予充分信任。這種政策不同于某個地方或某個機構自行出臺的某些舉措,后者有的確實是以權謀私,失信于民。但貨幣政策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確實會讓普通民眾不能透徹地理解。這時候,信任就更加重要。

  那么,這種信任如何建立呢,政府的溝通能力不可忽視。

  打一個或許不太恰當的比方,傳統的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方式有點兒像家長式的溝通方式:“不讓你做的事情不要做,做家長的都是為了你好,你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的”。這樣的話,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會聽不進去。為什么,因為家長眼中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掌握了一些知識,也懂了不少道理,渴望自己做主。這時候,只有朋友式的溝通才能奏效。

  同樣,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和資訊的豐富,如今中國民眾對于溝通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如果還以居高臨下的方式,沿用一些聽了毫無感覺的官方語言,已經不能達到預期收效。

  再回來看一下此次的匯率風波,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陳平曾這樣形容,在現代經濟學當中,匯率理論是最沒有共識的理論。這足以說明決定匯率的因素很多,通貨膨脹、一國貿易狀況、國民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資本流向、心理預期因素等等,都會影響匯率。

  也許,這些連經濟學家都沒有共識的問題,很難在百姓中得到共識。但這并不表示,政府可以忽略或省略對此類問題耐心、細致、相對公開的解讀。關鍵時刻,專家學者的觀點不能代替政府發言的作用。

  看來,政府的一些策略,一些動作也需要“營銷”,一個理論和政策要想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接受,有效溝通一定是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人民幣新聞 全部匯率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NBA中國賽即將打響
2004諾貝爾獎
雅爾北京音樂會
最新汽車降價信息
2004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孫楠2004上海演唱會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傳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