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書生氣又何妨 做有理性有常識的人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5日 09:11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本報評論員孫德宏 讀書與否應該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旁人肯定無權干涉。但是,當有比較多的很少讀書、甚至根本不讀書者,紛紛成了大款或某種權力擁有者的情況,則顯然不再是“私人的事情”,而應該是社會的問題了
最近幾日,關于讀書的話題頗為熱烈。 緣由是“十一”北京書市、首屆中國青少年讀書周,以及此前不久北京百家文學講座等有關讀書的事件。在這過程中,我們通過媒體看到了諸多學人、作家關于讀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讀書等等的發言。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諸多青少年對于讀書的熱情。 我們以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對這件事都應該大加贊賞,大感欣慰。 以比較“現實”的經驗看,讀書,尤其是大量地讀書這件事本身,是一單“成本”不小,而又很難說有明確回報的“買賣”———把讀書說成是“買賣”,肯定有很多人大大不贊成,但這也是實在沒辦法的事:比如,最應以讀書為業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們,不是有很多已經把學外語、考各種技能證書為主業,而把專業丟在一邊了嗎?不是很多成功人士幾個月也難得坐下來認真地讀一本書了嗎?不是很多人一年也難得讀完一本書卻仍然呼風喚雨嗎?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雖然在今天仍有一些人還在認真讀書,但更多人則是很少讀書,甚至根本不讀書的———讀書能換來錢嗎?———如此說來,讀書便還是“買賣”。 當我們把即時的物質訴求當作首要而惟一的價值時,讀書肯定是不劃算的;而當那些很少讀書,甚至根本不讀書者紛紛“成功”時,讀書者就只能或氣憤,或后悔,或無奈了———因此,“書生”、“書生氣”之類的字眼大有貶義也就沒什么可奇怪的了。 不過,既然如此,我們社會恐怕也得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即時的物質訴求成為首要而惟一的價值,可能太多的人便只能成了“賺錢機器”;因為太多不讀書者紛紛“成功”,則必然鼓舞更多的人去主動追求做一個“賺錢機器”……也正因此,我們確有必要表達我們對前人和今天仍在鼓吹“讀書有意義”的學人、作家們觀點的贊成和支持。 與此同時,我們還想再補充兩點看法: 第一,經常讀書,應該是一個理性之人的生活方式。人之為人,是因為其有理性。一切市場的制度安排也是以假定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為前提的。無數的事實證明,讀書除了可以使人增長知識、增長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人冷靜理智,尊重規則。如也以“買賣”的思路來看,這種理性可以阻擊內心的某種僥幸和無賴式的沖動,而至少把即時與長遠的物質訴求結合起來———這也是挺好的。可以認為,當經常讀書成為我們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時,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多,社會和市場的秩序也會越來越好。 第二,要做一個有常識之人,是萬萬不能不讀書的。“做一個有常識之人”的重要是因為常識對我們自己和社會十分重要。事實上,我們今天的很多改革其實就是對常識的重新認可和回歸,改革之難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不少人對常識的無知和漠視。而較多地讀書可以使我們對很多問題的認知和把握比較專業,甚至接近成為一個專家。“專家就是具有常識的人”———此說有深意存焉。 當然,讀書與否應該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旁人肯定無權干涉。但是,當有比較多的很少讀書、甚至根本不讀書者,紛紛成了大款或某種權力擁有者的情況,則顯然不再是“私人的事情”,而應該是社會的問題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