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剝削了我的油價選擇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2日 12:11 《英才》 | |||||||||
三大石油商狂賺670億,消費者都連連叫苦。 誰剝削了我的油價選擇權 文.流帆
啟動自去年第四季度的國際油價攀升態勢,經過大半年的加速,注定在本年度的9月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在此前的7、8月,國際石油價格連連出現了令人驚愕的高位數值: 8月18日,國際油價一舉突破47美元。當天,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原油交貨價格上漲至47.35美元; 兩天之后是一個“黑色星期五”,北海布倫特原油每桶一度突破49美元,幾乎接近50美元的心理極限; 此后,國際油價有所回落,但高位依舊。9月13日,受颶風“伊萬”影響,紐約市場原油價格再次漲到43.87美元; …… “雖然93號汽油只漲了2毛錢,但如果油價再漲,我就準備把車賣了。”北京香河園加油站,一位正在加油的女車主說的話聽起來似乎有些夸張,但她細細的算過一筆賬后倒也讓人覺得不無道理。 她開的是排量1.6L的富康轎車,每天上下班行駛50公里耗油約為4—4.5公升,每天油錢約15—16元,一個月下來500元,一年就是6000元。再加上3000—4000元的保險,1萬元左右的折舊費,以及保養、修理、泊車、交養路費、車船稅等,這輛小車一年成本一般要2.2萬元。“這還不包括繳納交通罰款!”女車主補充道。 為油價上漲而細算經濟賬的還不只是這樣的私家車主,出租車司機是懷有同樣心態的另一大群體。 9月5日,北京漁陽聯合出租汽車公司的王師傅,嘆息地對記者說: 以出租車司機每天工作12個小時計算,車輛行駛約有100公里,富康車每百公里要耗油10升左右。經過本年度的第三次油價調整,24小時雙班連跑的車子油錢多了10塊錢左右。 “相當于我們兩頓的飯錢。”王師傅說。 私家車主、出租車司機,有如中國這個巨大的石油市場敏感的神經末梢。事實上,油價居高不下已經使中國的石油短缺問題困局盡顯。 供需之惑 油價震動政府高層 急速上升的國際油價,直接導致了中國成品油今年內的第三次價格上調。8月24日,國家發改委下發提高成品油價格通知。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是汽油、柴油首次雙雙漲價。一夜之間,全國各地加油站的油價標簽全部更換,四種汽油和四種柴油的價格平均漲幅在8%左右。 同一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第四次學習講座,主題就是“能源”。主講人是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趙文智教授,主講標題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 顯而易見,高位油價的震蕩波觸及了從民間到政府高層。而在顯見的震蕩背后,有著從國際到國內石油消費能力的躍升引發的供需謎局。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和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分析認為,近年來,中國、美國、日本幾個石油進口大國經濟的增長,推動了石油需求的大幅度增長。 國際能源機構對石油需求的預測,在進入今年3月以后就不斷調高。最先他們將石油需求預測定在每天100萬桶,之后提高到165萬桶,到6月他們重新發布的這個預測時,石油需求增加到了每天200萬桶。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能源饑渴越加顯現。從2003年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石油第二大進口國和消費國,僅次于美國。 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04年中國的原油進口將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1億噸,比2003年增加21%,成品油進口將達到4000萬噸,比去年增長40%。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測算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全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桶平均上漲10美元,中國就要多增加70—80億美元的外匯支出。顯然,進口油價連年攀升,將直接拉高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 成本之惑 上市公司感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中國能源研究會顧問周鳳起認為,石油廣泛使用于工業生產、電力、化纖等許多方面,但石油價格的持續高位運行造成的影響主要還是在移動器具方面,在交通運輸行業,比如航空、海輪、內陸的輪船、汽車、公路的運輸等等。 以城市公共交通為例,油價已經使運營成本大增,一些上市公司因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北京巴士股份在8月底的一份公告稱,預計全年燃油成本將增長10%以上,盈利能力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運營成本的增加,一度使公眾對公共交通會否調整票價心存疑慮。但北京巴士股份聲稱,油價上漲不會影響公交車的票價! 有人擔心如果油價持續維持這種高位,中國今年全年的GDP將有可能下降0.7—0.8個百分點。 周鳳起為我們算了一筆賬。中國今年進口原油大概在一億噸左右。一億噸原油大概是七億桶。每桶油如果上漲5—10美元,那全年多支出的資金就是35—70億美元。這樣一個數字,放在GDP一萬億美元里面,肯定有一定的影響,但到底會有多大的影響呢?我們應該綜合的來看。 “我們今年一季度經過調整以后的GDP,已經是9.7%了。如果我們還想要更高的GDP,最好是科學協調發展。而不要老擔心我們的GDP漲得不夠。” 壟斷之惑 三大石油不約而同地“創紀錄” 油價,這大半年來就如已經唱響的魔咒,以在國際各大石油交易市場每一次開盤都高開高走的態勢叫人驚心不已。不過,還是有人興奮不已的。 8月底,國內各家用油方不斷為油價高位叫苦不迭的時候,中國三大成品油供應商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相繼發布了漂亮的中期業績報告:中石化上半年凈利潤差不多高達150億元,同比增長不低于50%;中石油上半年凈賺452.9億元,同比增長了17.3%,其中銷售收入增長了兩成以上;中海油上半年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11.2%,達到70億元。 也就是說,三大石油商上半年一同狂賺了670億元左右! 在這三家石油企業先后發出的新聞稿上,都不約而同地用“創紀錄”這樣的字眼來表達自己的欣喜。而眾所周知的是,這些紀錄是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創造的。 正因為此,壟斷利潤暗自驅動下的國內成品油市場,還有一種令消費者尤感困惑的怪現象。即,漲價總是聞風而動,可當國際油價下跌時,同步降價卻老是“拖三拉四”,慢半拍司空見慣,慢一拍正常,還有“無動于衷”的。 周鳳起介紹說,我國石油價格與國際“接軌”表現為價格水平的接軌,尚未實現價格形成機制的真正接軌。 這或許只是原因之一,更深層次來說,這顯示的是我國石油產業市場化改革還遠未完成。我國石油產業當前的市場化改革存在一個主要矛盾,即石油消費市場化和石油供應過度壟斷之間的矛盾。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高度一體化的巨無霸公司“一北一南”壟斷著我國石油市場,造成市場競爭機制得不到正常的發揮,石油企業經營效率低下,缺乏創新能力,廣大石油和石化產品消費者利益難以保證,進而影響到石油市場的健康發育。 就比如同樣是油價上漲,國內與國外消費者的感受不盡相同。國內成品油是“壟斷供給”,消費者沒有選擇權。國外成品油是“市場供給”,同樣是漲價,人家卻有選擇權。另外,只要存在零售市場競爭,各加油站的漲幅就有高低差別,消費者還可通過選擇獲取漲價條件下的“消費者剩余”。而在國內,消費者則被完全剝奪建立于選擇權基礎之上的“消費者剩余”。 眾所周知,打破壟斷要支付成本,撇開利潤增長的正當性與非正當性不計,眼下正是啟動改制的有利時機。那怕整個產業鏈的壟斷格局一時難破,至少在原油進口環節和成品油零售環節,應該放手讓民營資本大舉進入。 對此,高世憲表示,雖然民間資本在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方面可能沒有機會,但是在流通環節會有許多機會,當前商務部正在著手制定成品油流通體系規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國成品油批發和零售市場準入方面,會給與民間資本更大的機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