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在增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2日 11:38 經濟參考報 | |||||||||
剛剛面世的《全球競爭力年鑒》顯示,中國的競爭力有所上升,但競爭力主要在于GDP的增長,其它結構性的指標沒有多大改善,經濟增長中能源消耗快速增長。 2004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年鑒》(簡稱《洛桑報告》)剛剛問世。這是一部較權威的全面分析世界各國家競爭力的報告。與往年不同的是,中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程度在今年的報告中得到充分體現。為此,《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長期關注國家競爭力
競爭力表現具有很強“GDP屬性” 柳卸林博士說,對中國競爭力的進一步認識,只有在國際比較的背景下才有意義。對比顯示,中國的競爭力盡管遠遠不如美國,但明顯強于印度,也優于意大利和韓國,甚至與日本相當。經濟績效對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貢獻非常之大,我國的競爭力基本體現為旺盛的經濟活力,尤其是GDP持續增長的能力極強,這多少掩蓋了基礎設施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不足。 2000年來,我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一直在第24位到26位之間徘徊,2003年一度降到第29位。今年的排名是24位,比上年提高5位。但各個次級指標的表現卻很不相同。波動最大的是企業效率,從2000年到現在呈下滑的趨勢,2003年一度跌至第46位,今年又回升到35位。相比中國整體經濟績效的優異表現,政府效率幾乎是原地踏步,沒有任何提升;而基礎設施的落后面貌也沒有多大改觀。因此,我國的競爭力表現具有很強的“GDP屬性”。 能源消耗快速增長 在2003年,對中國的“環境污染是否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一調查指標中,中國排名27位,但到了2004年,排名下降到了59位。柳卸林認為,這一方面說明被調查的公眾對環境污染問題更為關注,但一個不得不承認的基本事實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犧牲環境和對能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的。依據1999年的數據,中國每百萬美元GDP的二氧化碳工業排量是3077.7噸,是同期日本的11.8倍,印度的1.4倍,位居全部60個國家(或地區)中的倒數第三位。可見,中國的環境競爭力是非常低下的。根據《洛桑報告》的指標,2001年,中國GDP增幅是7.3%,但除掉能源消耗后的實際GDP凈增長率是5.79%;2000年的GDP增長是8.0%,除去能源消耗后的實際GDP增幅7.16%,兩年比較,明顯看出中國的能源消耗處于快速增長狀態,中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在增加。 柳卸林分析,這一現象可以說明幾個問題: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中過度依賴高能耗的重化工業行業的支撐,2003年的電力供應高度緊張、高耗能的建材行業高速增長是一個證據。第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走的是并非節能型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國每創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6.6倍。第三,工業企業支付的低廉的能源價格也在客觀上縱容了能源浪費。2002年每千瓦時的能源價格是0.032美元,為全球最低位。 科技對經濟貢獻率較低 與能源的高消耗相對應,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卻非常低。2003年,我國全部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居57位,僅為美國的11%,意大利的12.3%,韓國的23%。 近年來“中國制造”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現象。柳卸林博士分析,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表現在于生產率的持續增長能力,2002年和2003年分別為7%和8.1%,高于全部參照國家。這是因為我國制造業的最大競爭優勢在于勞動力價格遠遠低于其他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其他非人力成本如工業企業的電力成本與其他國家相比也較低。盡管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有超過10%的較大幅度上升,但工人的報酬仍然處于極低水平,為美國的1/32,不足馬來西亞的1/4,其中印度是參比各國中最低的。但對我國勞動力素質的各項調查表明,我國有技能的勞動力非常欠缺,不如所有參照國家,而且對勞動力的培訓狀況不容樂觀。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制造業高度依賴于廉價、非熟練勞動力的供給。今后,我國制造業應在加強高校教育的同時,加強對在崗技術人員的培訓。我國應借鑒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成功做法,在注重支持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產業政策的同時,高度注重對勞動力的培訓。 “由此可見我國科技對經濟貢獻率較低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柳卸林說:“在這一背景下,十六大提出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戰略已是迫在眉睫的必要選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