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虎跳峽筑壩與王道樂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2日 10:03 瞭望東方周刊 | |||||||||
文/孫大勝 帝道、王道,這些中國人始終未曾實現過的最高社會理想,只存在于文字之中 繼以強大的輿論力量影響高層,成功叫停怒江大壩之后,中國的環保人士再接再厲,試圖阻攔有關方面在著名的虎跳峽筑壩。
媒體消息稱:9月26日上午,綠家園志愿者、環境與發展研究所、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自然之友等多家民間環保組織在京聚集,呼吁“從長江第一灣/虎跳峽流域開始,清算以大壩截斷河流的歷史,以法律的形式,永遠禁止以任何理由在珍稀、危殆的流域修建大壩,以避免尚存的自然流淌江河從此消失、生態災難的發生和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相互依存局面的終結”。 西方生態文化影響中國 今天在中國越來越活躍的民間環保組織,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 在西方,生態文化的誕生經歷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工業革命后的人類統治自然的文化、生態文化4個階段。它將生態文化定義為人的生存方式,認為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動物以自然的方式生存。動物是本能地適應自然,而人可以改變自然。 生態文化是西方人在工業革命后,由一些嚴重自然災難引發對于人不尊重自然的問題的思考,認為以往的人統治自然的文化是反自然界的文化。 由于經濟發展方向和模式的日益全球化,中國發展所帶來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是西方發展過程中所遇到過的,所以克制這些問題的藥方隨之引進就是必然的了。生態文化、生態平衡等概念的引入正是如此。1986年,生態文化的概念開始被引入中國,很快在中國成為主流文化。 之后,中國更是全面、系統地引入了發達國家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理論、思路、實施方法乃至具體技術。 如今,中國眾多的民間環保組織、環保人士,多受境外各類官方或民間組織資助、幫助,或被他們以各種獎勵的形式鼓勵著。 帝道、王道與霸道 但其實,正像許多時候一樣,西方許多先進的環保理念和生態思想,在古代中國都能找到出處。 《史記》載:秦孝公求賢于天下,衛鞅入秦,先后以帝道、王道進獻,秦王都不能接受。后來以霸道進獻,孝公聽得入迷,不知不覺把膝蓋挪到坐席前頭,連談幾天都不厭倦。 我們不知道衛鞅當時所獻上的是何樣的帝道、何樣的王道,我們只知道秦孝公采納了他所獻的霸道,即使秦國迅速富強。我們只知道帝道、王道的施行,和培養一個貴族一樣,可能需要最少三代以上的努力。而這種時間的需求,是秦孝公乃至任何一位帝王都不耐煩等待的。 我們有幸在《四書集注》中的《孟子.梁惠王上》中看到了王道的一絲蹤跡: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薄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原來,帝道、王道,即是以最理想的狀態,約束人與自然、人與禽獸、人與人關系,以達到互順其理、各得其所的持久、豐盈、平和之循環狀態。 帝道、王道,這些中國人始終未曾實現過的最高社會理想,只存在于文字之中。在中國的歷史里尋章摘句,可以找出無數的文字,證明中國人從幾千年前開始就具備完備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主張和行動。 可惜!這些如此美好、幾乎窮盡了中國人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所有智慧與理想的主張,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卻基本上沒有被統治者長時間全面實施。但顯然受過中華文化哺育的日本人是知道中國人這些高妙之策的,所以他們當年侵略中國時,宣稱是來幫中國人建立“王道樂土”。 生態思想撞擊發展愿望 1998年,北京市開始對30條河流、26個湖泊所面臨的污染嚴重、設施落后的局面進行治理,京密引水渠昆玉段被列入一期工程。治理采用了“河道襯砌”的手段——在河岸及河底鋪以水泥或石頭,取代以前的土壤。許多環境專家及民間環保組織堅決反對這一做法。媒體也開始關注。北京大學生態學講師李迪華是最堅決的反對者,他認為這種做法阻止了水渠與自然界的交換,讓它變成了一個人工制造的水泥池。 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吳峙山認為河道襯砌會阻止水的滲漏,破壞地下水的補充。同時,襯砌河道中水流速度加快,會加快水資源的流失——水從密云水庫流到天津入海,只需10多個小時;而滲入地下,可以保存4年。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主任俞孔堅說:“這種方式與國際上通行的做法背道而馳,德國、日本,甚至美國最缺水的洛杉磯,為了保護生態,已經將原本被襯砌的河道恢復自然! 但眾多專家及環保人士的呼吁并沒有能阻止北京市的襯砌之舉。北京市水利局強調襯砌水渠所節約的8000萬立方米,對于北京的節水有著重要意義。最終北京的渠道一條條都襯砌了,環保人士的主張并未被采納。 事情就是這樣,今天美國已經在扒鐵路了,而中國還在大修鐵路;美國已在炸壩了,而中國正在筑壩……你可以說:美國人已經試錯了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吸取教訓,直接避免;你也可以說:以我們現在的國情,超越一個發展階段來學美國人,是不是愚蠢而又荒謬? 類似“京密引水渠”之類的爭論具備極為典型的象征意義。其一:展示了中國人受西方生態思想的影響之深之廣;其二:展示了在當今中國,實踐生態思想的理想和資源窘迫下的發展愿望之間的尖銳矛盾。 完全不筑水壩是不可能的 如今,中國人往往陷入這樣的困惑之中: 時而有專家說:“美國波茲曼風景優美但發展水平偏低,聯邦政府長期以來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食物券,免費供應雞蛋牛奶等日常食品。其實波茲曼市民只要改換一下思路,就能輕易擺脫貧困,因為當地有一個蘊藏量很大的白金礦。但波茲曼絕大多數居民認為:呼吸新鮮空氣,飲用新鮮凈水,漫步在樹林環繞的河流湖泊之旁,比遠離大自然的現代高水平物質生活要好得多。而中國貴州有一個山區,以人體健康與生存家園為代價獲得人均收入提高,這樣的‘發展’對人類又有什么意義?” 馬上有人反駁說:“在中國西部,你往往得面對要貧窮還是要破壞這樣兩難的選擇。站在遠處輕松地決斷是容易的,但是,當你實實在在站在當地,真正面對那些既吃不到免費雞蛋也喝不到免費牛奶、滿臉滿身烏黑、背著沉重得難以置信的背簍,一臉迷茫的人們,你無法輕易做出選擇。你甚至覺得:居高臨下地替他們做出選擇,要求他們安貧樂道于青山綠水之間,和詢問饑餓的人‘何不食肉糜’一樣荒唐。你會深切感到:在西部,盡快消除貧困,恐怕是盡快最終實現生態環境好轉的最好出路! 有人說:中國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也有人說:環保主義者像一切烏托邦分子一樣,試圖追求一個完美的世界。誰規定中國人只能住在茅草屋里看著西方人開汽車住洋房?憑什么他們污染了自然揮霍了資源,當我們發展時就該忍受貧困維持生態平衡? 事情就是這樣,中國人在生態文化的理念和經濟發展現實的強烈沖突中努力平衡。中國人壓抑了多年的發展愿望是那么強烈,這使得這種沖撞和較量,貫穿中國自接受西方生態文化概念以來的整個發展過程。 事情就是這樣,如果執迷于理想的“王道樂土”,那我們只能以一個毫無自衛能力的農業國的形象高唱田園牧歌——問題是國際上那些強盜出身的富人不會容你這般快活。所以,中國完全不筑水壩是不可能的!提出這樣的要求是荒謬和愚蠢的!但,像修三門峽大壩那樣,打擊、壓制專家的正確意見,盲目蠻干,在不該筑壩的地方強行筑壩,從而導致長期的生態和社會災難,更是不可原諒的! 說到底,完全無為地順應自然是不可取的,但在改造自然時客觀規律是絕不可違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