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前,投資者都對所謂的內部消息如癡如醉,但隨著“公平披露法規”的頒布,此類消息的價值已大打折扣。《華爾街日報》--最近,華爾街上有關收益的傳聞不那麼多了。
一年多前,“傳聞數字”似乎令投資者如癡如醉,這些數字就是不公開的收益預期,被看作是有關某家企業收益的內部消息。專門散布此類收益傳聞的網站幾乎在一夜之間紛紛
涌現。互聯網公告板上也都充斥著有關這些非正式收益預期的討論。
盡管Thomson Financial/First Call等市場研究公司會匯編分析師發布的報告,并給出華爾街的正式預期,但在當時,有時候一家公司的收益僅僅是超過這些正式預期值還不夠。曾經有些公司雖然達到了正式的預期,但由於沒有達到“傳聞數字”,結果股價慘跌。
而今,“傳聞”已成了“哀訴”。事實上,用“傳聞數字”來解釋股價走勢的專家已經越來越少。今年迄今為止,在全美最大的50家報紙上,只有18次提到了收益傳聞。舊金山投資銀行WR Hambrecht交易部主管之一托德.克拉克(Todd Clark)認為,“傳聞數字已經徹底被打入了冷宮。”
原因何在?一些人認為,低迷的股市令許多所謂的“當日交易者”興致全無。在1999年及2000年初(即科技股暴跌之前),此類傳聞盛行市場主要是因為,行動迅速的當日交易者渴望獲得能幫助他們從股市賺錢的信息,而那些喜歡“跟風投資”的人對此類信息的需求則更強烈。跟風投資就是迅速買進并拋出那些增長迅速且增長速度超過預期的股票。如果有傳聞說,這些交易員們正在買賣某只股票,那麼,這通常是比華爾街預期更好的、對該公司收益的預言。
另一些人認為,“公平披露法規”(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限制了流傳在市場中的消息數量。這項新頒布的證券法規規定,公司不得有選擇地向他們所鍾愛的股票分析師透露最新消息及其他重要信息。畢竟,原來散布此類傳聞的人也就是這些分析師。
這項新的披露法規自2000年10月起生效,此後,由公司透露給分析師的獨家消息就被明令禁止了。
現在,如果公司管理層想要降低公司收益預期的話,那就必須向所有人宣布。最近公開宣布收益將達不到預期的公司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據First Call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發布收益預告的公司比例是2000年同期的兩倍還多。
“公平披露法規”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這意味著內部信息正日益枯竭。事實上,這些預告看來確實降低了“傳聞數字”的價值。
那些專門散布不同於華爾街的收益數據的網站也承認,他們的增長速度急劇放緩,尤其是個人投資者這部分的業務。EarningsWhispers.com創辦者之一夏農.普爾斯(Shannon Puls)表示,在過去的一年里,該網站時事通訊的新增訂戶數減少了一半。他表示,自去年7月以來,該網站僅增加了5萬名新訂戶,總訂戶數則為28.5萬人。但在1999年7月至2000年7月間,該公司的新增訂戶數是10萬人。
盡管如此,WhisperNumber LLC首席執行長之一保羅.豪克(Paul Hauck)卻表示,“公平披露法規”對他的業務有利無害。該公司經營著WhisperNumber.com,是一家股權集中的公司,位於新澤西州的希爾斯伯勒,股東包括萬國寶通集團(Citigroup Inc., C, 又名: 花旗集團)。
WhisperNumber.com從網上的公告板上搜集各種收益預期,并從2000年1月起接受注冊用戶直接向該網站遞交的預期。豪克表示,該網站的預期確實反映了普通投資者的想法,而不是從分析師那兒得到的內部信息。
豪克認為,隨著“公平披露法規”的頒布,個人投資者能獲得更多的信息;現在,他們中許多人也能夠發布通過自己計算而“自產的”收益預期。此外,由於專業分析師的公正性越來越受到懷疑,所以也促使許多小投資者來他的網站發布自己算出的收益預期。
短信發送,浪漫搞笑言語傳情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