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張敏 亢德喜
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多數高校畢業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就業率成了敏感的話題。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在比2004年增加58萬的基礎上,就業率仍達到了72.6%,與2004年的73%基本持平,基本實現了此前有關部門的既定目標。然而,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相關數據摻有水分,而一些地方的高
校在就業率上作假的新聞似乎也印證了這種猜想。那么,真實的情況究竟怎樣,半月談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就業率到底有多少水分
教育部公布就業率是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教育部資料顯示,正是從公布就業率的1999年起,高校擴招正式啟動,其2003年的首批畢業生高達212萬人,比2002年畢業生增加約1/3,隨后每年畢業生人數都以二至三成的幅度“跳躍性增長”,遠高于擴招以前每年新增畢業生數不過10%的幅度。正是基于增速過快帶來的潛在影響,社會各界對迅速增加的大學生就業群體給予了高度關注。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特別指出,就業率是反映高等學校組織管理、教育教學等各方面辦學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求這一指標與高校的招生計劃安排和領導班子考核掛鉤。對連續3年本專科初次就業率低于全省平均就業率的高校,控制其專業總數,每增設一個新專業的同時,撤銷一個舊專業,引導學校進行專業結構調整。
這些政策給高校上了“金箍”。然而,據勞動保障部數據顯示,2005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的人數多達2400萬人,在現有狀況下,能夠安排的只有1000多萬,缺口在1400萬左右。同時,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增幅達二成以上。一方面是來自上級行政機關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下游就業市場的壓力,高校由此處在了兩難的境地。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有關研究表明,目前的就業市場并不能有效配置并接納這么多畢業生,在無法解決這個難題的時候,有關部門就用就業率指標這種行政手段來解決市場問題,在各種利益驅使下,必然會出現“虛假就業率”。
事實上,就業率真實性問題已經引起了不少省份教育主管部門的注意。江西等地率先推行高校畢業生核查,針對就業率的打假行動成效顯著。半月談記者從江西省政府辦公廳獲得的數據顯示,2004年,江西省教育廳就業辦發現虛假就業3005人次,占畢業生總數的3.72%;2005年發現虛假就業4752人次,占畢業生總數的4.08%。這是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唯一被披露的高校就業率打假數據。
“當然,對于核查出的這些虛假就業情況,已經及時從就業率統計中作了剔除。”江西省教育廳就業辦主任張愛萍介紹,“經過層層擠掉水分,江西公布的就業率真實可信,基本是江西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真實反映。”
半月談記者對照有關資料發現,在全國所有參與統計的省、市、自治區所公布的就業率排名當中,江西就業情況與其GDP排位類似,位居全國中游。
結構變化揭示就業率真相
在江西省已經“擠掉”的虛假就業水分中,約有1/3來自一些并不存在或者根本沒有用人需求的“假單位”。類似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華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敏強就表示,在近期進行的“廣東省就業率情況抽查”中,就發現不少這種含有水分的就業率。一些學生與已經破產消失的企業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單位“簽約”,他們向記者透露,學校向他們施加壓力,有的學校表示如果學生在限期內拿不出就業協議,將被扣發畢業證書。
除了一些學校作弊之外,一些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規不力,也是影響就業率的重要因素。不少學生實際找到了工作,但由于用人單位拒絕按勞動法簽訂勞動合同,校方無奈只能讓學生找親戚朋友隨便找個熟識的單位“糊弄”一份假協議。江西某旅游學校一次被清查出有數百名學生假簽協議,但學校也非常委屈:“這些學生全部在酒店上班,但酒店連最基本的勞動協議也沒簽,行業規定要有3個月到半年的試用期,超過了就業率的統計時限,總不能算這些學生失業吧?”
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就業率未出現明顯的下降,而內部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江西省就業辦信息市場部部長王為民指出,一般來說,就業率統計分為常規就業率和靈活就業率兩種。常規就業率多以畢業生與具體用人單位簽訂了有效的國家級或省級《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為準,畢業生接收單位多為公務員、大型企事業單位。而靈活就業率的內容則五花八門,凡簽署縣區級以上勞動合同或辦理了擇業代理的學生均可列入。記者據此比照江西省2003和2004年就業率統計數據,發現一些就業率高達90%左右的高校,其靈活就業率的比重很大,有的甚至達到2/3以上。事實上,人們的傳統觀念都是以“常規就業”為“正式”工作,臨時就業率的攀升恰恰反映了嚴峻就業環境下,不少學生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反過來,這種現象又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和就業率低在公眾心中的直觀印象。
評價就業率指標不宜一棍子打死
盡管就業率帶來了諸多爭議,人們還是習慣于將其作為評價高校的重要指標,社會對就業率的強勢關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校更加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并按照社會需求調整專業結構。江西省農業大學校長石慶華已經連續好幾年為畢業生就業的事四處奔走和“推銷”,2005年該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9%。石校長對半月談記者說:“只重招生不重就業,不重視專業設置和調整,對不起那些望子成龍、高額投入的家長。”
對此,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劉大為表示,就業率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標,而且正處在不斷完善之中。事實上,教育部只公布整體的就業率,反映不了就業的實際情況,對專業設置、市場分析難以提供一個清晰的依據。江西省就業辦信息市場部部長王為民認為,下一步有必要公布就業的具體組成結構,這樣既便于分析就業市場,也有利于澄清對就業率的誤會和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靈活就業”的大學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內“跳槽”,這與工作單位的機制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有關專家因此建議,國家統計就業率時可以借鑒國外的“跟蹤制度”,把畢業生就業后三至五年的職業發展情況納入評介體系。
(來源: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