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察
一次次的尋找,一次次的應聘,最后只能“鎖定”一個千元左右收入的工作崗位。然而,這樣的收入對一個剛邁出大學校園的本科畢業(yè)生來說,實在太少——租房、吃飯、交通等日常開支,往往使他們捉襟見肘。堅守還是放棄,都有太多的理由!
堅守者:我用青春等明天
小李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應屆畢業(yè)生,他曾寄予滿腔希望的幾個比較理想的工作最終都一一落空。但小李還是留在了北京,現(xiàn)在他在一個小廣告公司做文案,月收入1500元。“薪水不多,剛夠生存,不夠生活。”小李告訴記者。
在北京隨便租一套房子就得一兩千元,為了節(jié)省開支,小李經(jīng)過東奔西走,總算租到了一個350元的地下室。房里除了一張床,幾乎什么也擺不下。即使這樣,小李1500元左右的收入仍然十分緊張。
小寧也是今年的應屆畢業(yè)生,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做營銷。大學里曾經(jīng)無數(shù)次設想過自己的將來,月薪3000元怎樣生活?月薪4000元怎樣過?大四找工作時才發(fā)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相差太遠了,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還只有800元底薪,加上獎金一個月也就1200元。
小寧告訴記者,工作的時候,我是幸福的,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每做成一筆交易心里都特興奮,認為苦有所值;可待到需要支付各種開銷,用盡心思仍然入不敷出的時候,心里又覺得特委屈;理想與現(xiàn)實,有時就像一場噩夢,人在其中,時而平淡從容,時而筋疲力盡。
小李和小寧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他們仍然堅守著。雖然不知道明天怎樣,但是等待的希望總是有的。“我用青春等明天”,成了他們無奈的一句“豪言壯語”。
放棄者:回到父母身邊,安心做“小袋鼠”
“千元之癢”并非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對于大學畢業(yè)生特別是工作在北京、上海等高消費城市的畢業(yè)生來說,堅持下來需要的不僅僅是節(jié)約、吃苦,更需要長期作戰(zhàn)的恒心。
長沙某大學畢業(yè)的蔡小姐學的是文秘專業(yè),每次找到的工作薪水都在1000元左右,而蔡小姐壓縮開銷每月最低也得1500元:500元租房,300元吃飯,150元交通,300元買化妝品,250元的其他開銷,每月還得向父母要幾百塊錢來花。在父母的勸說下蔡小姐最終還是決定回家鄉(xiāng)找工作。可現(xiàn)在回家一年多了,工作還沒著落,家鄉(xiāng)是個普通的小縣城,1000元左右的工作,蔡小姐看不上,而1500元以上的工作這里又不多。蔡小姐現(xiàn)在依靠父母每月給的零花錢生活。
回憶這段生活,蔡小姐一點也不后悔現(xiàn)在的選擇。“上大學時都是家里給錢,從來沒有什么顧忌,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工作了反而要精打細算,那日子太難過了,工資不夠硬撐著,盡量不找家里要錢,那苦只有自己才知道。現(xiàn)在沒工作了,用家里的錢反而感覺安心了。”
像小蔡這樣沒有經(jīng)受住“千元之癢”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他們回到家里等待,依靠父母供養(yǎng),成為新生“袋鼠族”,繼續(xù)在父母的呵護下,成為長不大的“成人小孩”。
寧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曾祥嵐副院長認為,大學生經(jīng)受不了“千元之癢”,成為“袋鼠族”,這是一種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獨立年齡卻不獨立,某種程度上表明一種心態(tài)上的不成熟。
面對“千元之癢”,需要憂患意識
對于“千元之癢”的階段,小李認為,剛邁入職場,應該現(xiàn)實一點,不能只看到眼前,應該有憂患意識,許多事業(yè)有成者開始工資都不高,只有好好抓住機會爭取努力做好,才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收入。
寧夏政法學院社會學蘇東海教授認為,對于薪水低、沒工作或繼續(xù)深造的大學畢業(yè)生來說,家庭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疏導作用,依靠家庭無形中緩解了生活壓力,避免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
對于那些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家長,曾祥嵐教授提醒,該放出去的時候就要放出去,該放舍不得放,這將減緩孩子自我成長,再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我奮斗意識就難了。 (記者 曹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