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務工概念追授榮譽不合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7日 11:55 人民網-華南新聞 | |||||||||
康勁 2005年2月20日,李學生為搶救兩名兒童光榮犧牲。他的事跡感動中國,有關方面為他追授了一系列榮譽。某單位日前下發《決定》,追授李學生“全國杰出進城務工青年”榮譽稱號,而此前河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已經追授他“全省優秀外出務工人員”稱號。但這讓人產生出一個疑問:一個在鞋廠工作8年的“打工仔”,我們到底能夠給他一個什么身份呢
“外出務工青年”顯然是一個新名詞。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約定俗成的規矩,那么若干年后,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這個名詞又代表哪一類人呢?是代表那些生長在城市里的“務工者”嗎?如果是這樣,眼下大多數工廠里就會有兩類“務工者”,一類來自城市,另一類來自農村,問題是,這樣區分有必要嗎? 其實,這還是觀念在作怪,多少含有一種下意識的對農民的歧視。在不少人眼里,改革開放后進城“務工”的農民是“打工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人”。問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國企轉制,相當部分工人也成了“打工仔”,他們是不是也不能叫作“工人”呢?所以,“務工青年”這個詞組,其與“青年工人”這個詞組的區別,恐怕只在于感情色彩,如果硬要這么劃分,顯然不利于社會和諧。 在規范的漢語詞典中,并沒有“務工”這個詞,只有“務農”這一說,意思是做農活,由此引申,“務工”就是做工人的活,不過是農民做工人的活,言下之意,他們不是工人。還有,工人干活叫做勞動,而農民進城干工人的活則屬于“勞務”,都含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實際上,勞動與勞務不只是字面的差異,其已經關乎到法律權利平等的問題。為了保護和規范公民的勞動權利,有專門的《勞動法》。但是,民工的勞動權利卻由一些部門單獨解釋為“務工”,“務工”中發生的糾紛很少用《勞動法》解決,往往被納入《民法》經濟糾紛的范疇內,這也是不合適的。 當代中國,之所以有“務工”這個概念,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啟動《勞動法》立法程序的時候,中國在經濟體制的建設中,還沒有意識到農村人口的城鎮化、農業的產業化會發展得像現在這樣快,對當時的民工大批進城,社會的主流輿論是采取批評態度的。那時,政府文件和主流媒體稱民工的高頻詞是“盲流”,對策是“堵”,農民離鄉要辦務工證,到城市要辦“暫住證”,對于使用民工較多的地方還要進行“清崗”。在堵不住、清不掉的情況下,為了和城鎮的就業人口有所區別,把進城的農民工通通劃在“務工”的概念里。勞動與勞務的身份差別是“二元結構”的城鄉有別的戶籍制度派生出來的產物。使用這樣的概念去追授榮譽,一則并不合適,二則會誤導輿論,甚至引發不和諧的社會因素。 《華南新聞》 (2005年04月07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