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報道,用友軟件上市一個月了,股價一直一幟高飄。成就用友奇跡的,是好運氣,還是一次次關鍵的選擇?
兩人一臺電腦,要做上市公司
事情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3年前,當王文京和蘇啟強在中關村創辦用友軟件社的時候,就有了這樣的夢想:有朝一日把用友做成上市公司。說是夢想,因為當時的“用友”只有兩個人、一間小房和一臺電腦。
1997年,用友成立的第九個年頭,上市計劃被正式寫進了用友的發展規劃。此時用友已經是中國最大的財務軟件公司了,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董事長王文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用友要在1997年底啟動資產經營,為上市做好準備,力爭在2000年上市。”到1998年下半年,用友上市進入了實質性的操作階段。
三個方案備選,盯上香港主板
當時擺在用友決策層面前的是三個備選的上市方案:一是在內地買殼上市;二是在內地主板直接上市(當時內地還沒有二板之說,連香港也沒有二板);三是在香港主板上市。
在這三個方案中,在內地買殼上市是最快的,操作上也是最容易的。而且在此之前,已經有幾家軟件公司買殼成功了,包括創智和托普,市場上的反響也不錯。但是這個方案很早就被排除掉了,因為在買殼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比較煩瑣的事務需要處理,比如人事、股權、負債等等,而用友的管理層認為,自己是不適合處理這類事務的。
第二個方案,直接在內地主板上市,如果從支持產業發展和增加品牌影響力的角度看,這個方案是最理想的。因為用友軟件的用戶主要是財務人員和企業管理者,他們大多集中在國內。用友在內地主板上市,用戶群和投資者會產生比較密切的交叉,用友的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傳達到目標客戶的耳朵里,相當于做了一大筆廣告。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條路又是最難走的一條路,因為當時的證券市場基本上還是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準備的,對用友這樣的私營企業來說,選擇在主板上市,不僅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而且能不能上都是說不清楚的。
相比之下,在香港主板上市是難度居中的方案,其周期也介于前兩個方案之間。在香港上市的好處在于,香港主板市場是各方面規范力度都比較強的市場,但是由于投資者與用戶分離,在香港上市對產業的支持力度不如前兩個方案。因此用友高層決定,先按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目標進行準備,同時不放棄在內地主板上市的努力。
獲科技部推薦,主攻內地主板
當時,王文京和用友的高層們有一個預感:國家一直在強調科技興國的戰略方向,在政策大環境上,對用友這樣的高科技企業也是很支持的。因此在上市融資的問題上,國家也應該會有一些支持的力度。
不出所料,在1998年的10月、11月間,國家科技部就推薦用友第一批以高新技術企業的身份在內地主板上市。得到消息后,用友董事會馬上調整了上市的方向———把在香港上市調整為在國內主板上市。1999年12月初,用友完成了企業的改制工作,設立了股份公司,進入輔導期,向中國證監會提出上市申請、申報相關材料。到2000年9月底,用友上市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了,中國證監會的審查工作也基本上完成了。實際上,用友可以按照當年計劃的那樣,在2000年10月正式上市。
二板消息傳出,調頭沖向二板
就在這個時候,國內盛傳二板(創業板)市場即將推出的消息。根據當時披露的情況看,二板市場的運作規則比主板市場更加市場化一些。用友高層認為,作為一個市場化的企業,也許用友更適合到二板市場去上市。所以用友再次調轉船頭,申請到二板市場上市。
此后的三四個月,用友與中介機構一起,為在二板上市重新準備了一整套的資料、文件,但是二板市場卻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個時候,與用友類似的軟件企業基本上都已經得到了各種各樣的資本支持,有的取得了境外的風險投資,有的由國內上市公司參股,也有的在海外上市,而用友還是在靠自有的積累發展。用友高層認為:“我們能等多長時間?這是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整個產業正處在一個高速成長的階段,對用友來說,今年拿到資金支持和明年拿到資金支持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早點拿到錢的話,我們的產業價值可以更大,和在創業板上市可能帶來的好處相比,早一點上市的好處更大。”
二板遲遲未動,轉頭回到主板
2001年春節前,用友高層就初步擬定:轉回主板上市。新年之后,看到創業板還沒有推出的跡象,用友第三次調轉船頭,返回主板上市。
巧的是,從2001年3月1日起,“核準制”被引進了證券市場。按照核準制的相關規定,企業只要符合相關法規、政策和市場的要求,都有可能成為資本市場中的一員。用友為創業板上市準備的材料,恰恰也比較符合核準制下的新要求。所以,用友比較順利按照核準制要求準備出了第一套材料。在4月18日,用友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正式批文,核準其在國內市場上市。4月23號,用友軟件股票發行,成為核準制下發行的第一只新股。
背后還有故事:拒絕風險投資
三次變更上市地點,這也許是用友的上市故事中最不尋常的一點。據介紹,用友上市的首要目的是要促進產業發展,包括用上市募集資金發展軟件產業,借上市的轟動效應增強品牌的影響力,爭取各種各樣的合作機會;其次,通過上市,用友要建立更加先進的企業機制;此外,上市還可以為員工持股創造條件等等。每當資本市場上出現新的機會,這些目標就成為用友高層決定變與不變的標尺。所以,與其說用友高層善長于資本運作,還不如說他們善長于目標管理。最終的結果證明,用友還是盡可能把自己擺到了最有利的位置上。
這方面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在用友運作上市的過程中,曾有很多機構投資者希望向用友注資,半年之內來訪的就有幾十家之多,有海外的也有國內的。但是用友沒有接受這樣的投資,因為用友高層經過分析認為,用友已經度過了需要風險投資的階段。用友不需要通過接受風險投資和戰略投資來提升產業知名度,這類投資對用友上市的地位和發行的價格也不會有幫助。用友的現金流足以支撐常規的產業發展;所以在原來的運作平臺上,接受風險投資的意義并不大,用友完全可以獨立上市。
記者問,如果把用友的上市故事概括成一句經驗之談,那會是什么呢?用友軟件董秘兼副總經理章珂說:“資本運作不是空泛的概念,一定要結合企業的實際,選擇什么樣的融資道路也要根據企業的需要。”這句話聽起來太平常了,但是確實常常被人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