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份額已上升到43.0%,但仍需要“突出重圍”
記者姚之坦、通訊員王麗瑩述評:經過20年來年均增速達27%的高速增長,民間投資已經在廣東經濟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份額已上升到43.0%,但其渠道仍然不十分通暢。
據廣東省統計局最新統計數字:1996—2000年的“九五”期間,廣東民間投資表現突出,五年累計共完成投資4968.65億元,年均增長13.1%,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6.3個百分點。
來自廣東省統計局的另一組數字也許更能說明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1979—2000年,廣東省民間投資平均年增速達27%,在長達21年的時間里,民間投資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高出2.8個百分點,比國有單位投資年均增速高出6.2個百分點,拉動全社會投資增長4.2個百分點。特別是“九五”的后三年,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帶動下,民間投資的增長速度開始加快,1998年增長38%,1999年增長14.4%,2000年增長21.8%。隨著民間投資增長的加快,其在廣東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份額,也從1996年的30.9%上升到2000年的43.0%。這些數字表明,民間資本的注入為廣東省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民間投資的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其主要投入的行業范圍卻較窄,近三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國民經濟十六大行業民間投資(不含城鄉私人建房投資)都有介入,但主要投向仍然局限在房地產業和制造業,如1998年至2000年民間投資中投向房地產業的資金為1158.32億元,投向制造業的資金為593.88億元,分別占民間投資的32.8%和16.8%。從民間投資占本行業全部投資比重看,以2000年為例,民間投資占全行業比重以其他行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最高,分別為66.5%和57.8%,但與此同時,有7個行業民間投資所占比重不足二成,其中最低的三個行業是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其中主要是公共設施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分別只有5.8%、9.7%和9.8%。
據了解,行業進入門檻的提高和行業準入政策的限制,是制約民間投資的主要因素之一。從民間投資的歷史來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民間投資迅速增長,1991—1995年的“八五”時期是民間投資增長最快的階段,年均增速達到47%,但低水平投資引起的重復建設的現象也開始出現。進入“九五”時期后,大部分工業行業的生產供過于求,買方市場出現。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低水平投資的空間變得越來越有限。而今天的市場對投資的資金和技術含量要求明顯提高,資金投向新產品、高技術產品已成為市場的要求,從而也就相對提高了參與創業的門檻,阻礙了部分民間資本的進入。另外,目前民間資本仍然無法進入部分行業,主要是供電、水利設施、港口建設、金融保險、體育場館建設等,這其中部分行業已對外資開放,但民間投資還是極少。如東莞市80個行業,允許外資企業進入的有62個,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41個。因此有專家呼吁應放寬行業準入限制,除國家壟斷和涉及國家安全以外的行業,都應以各種靈活方式讓民間資本有序進入,一可讓民間資本有新的投資門道,二可彌補國有資本不足。
市場信息不靈也是造成民間投資有資金而不敢投入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公眾對政府和公共部門擁有的公共信息的知情權不足,企業不能及時了解各行業現有的生產能力、項目在建情況以及新增生產能力,無法正確選擇項目。這也是造成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際經驗表明,民間投資的投資效率和投資乘數都大大高于國有投資,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民間投資比重的不斷上升說明民間投資擁有較強的潛力,同時,由于民間投資已逐步起到支撐整個投資平穩發展的作用,因此,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政府引導適當,并創造一個寬松的投融資環境,“十五”時期民間投資的前景將繼續看好。
有經濟學界人士認為,針對廣東民間資本的投入以粗放型為主,產業結構層次普遍較低的實際情況,應以市場為導向,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高新技術行業的開發應用,美國的硅谷、北京的中關村就是民營資本與高科技緊密結合的成功范例。同時利用民間企業規模較小、經營靈活的特點,引導民間資本在旅游、體育、環保等發展前景較好的行業發展。
------歡迎瀏覽廣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