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茂永
看著身邊的編輯部同事忙來忙去,第一次感覺自己仿佛是個局外人。過了這幾天,我就要到新成立的品牌管理部報到了。丟給同事一摞摞的報刊雜志、文件檔案,在自己難得一 見整潔的格子里靜一會兒。外面是西風凋盡碧樹的深秋,強烈的夕陽晚照在午后四點半左右準時投到我的辦公桌上,在滿目金黃的光線里,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踏進和光辦公室時的情景,那是個雪后初霽的冬日上午。
都是教育惹的禍?
我一直都搞不懂,這些年的學校教育在試圖給我留下什么樣的痕跡,或者說給我留沒留下什么它原本希望留下的痕跡。出身于同樣是高科技的生物化學專業,卻鬼使神差地離開了原本應該屬于我的凝膠培養基和離子洗脫柱,以一只科班作家看不上眼的禿筆,在另一個高科技領域的顛峰IT行業,做了兩年又十個月的雜志主編,同時也成為業界最好的管理雜志《IT經理世界》的固定專欄作者,為這份內部雜志同時也為和光本身贏得了來自許多社會方方面面的尊重。
為此,我將在心底永遠感謝我曾經供職近兩年的那家外企——以“康師傅”方便面而名聲赫赫的頂新國際集團,是它留給我一份足以受用終生的財富:另一種教育形式——職業性的自我教育訓練。實際上,在我滿腹忐忑地第一次坐在《和光》雜志編輯的位置上時,我在這一領域里所能拿出來的東西只有發表在報紙上的幾首短詩和兩篇散文,而對于編輯之道實在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對于IT這個時髦的行業也是除了會用WINDOWS 3.2的辦公軟件之外一無所知。用當時面試我的原集團企劃部主管牟辛的一句話說就是:“我們看重的是你良好的職業素質,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對這個工作的興趣。”的確,從小到大我對寫作就有著一種異乎常人的興趣。
然而我在頂新集團先后輪換了四次崗位的職業經歷告訴了我,該如何盡快地有效進入一份全新的工作當中去。我先在集團企劃部的書庫里借了兩本對我來說很關鍵的書,一本是《硬件之王——藍色帝國IBM[微博]》,另一本是《聯想為什么》。為什么先借這兩本書,理由很簡單,IBM是全球電腦業的老大,聯想則是全國電腦業的老大,看他們的傳奇故事是最快了解IT行業種種常識性問題的最佳捷徑。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我看完了堆在企劃部的一張空桌子上的兩大堆計算機類的報紙和雜志,《計算機世界》、、《計算機產品與流通》、《PC WEEK》、《電子與電腦》、《微電腦世界》等等,還有一大摞據說是中國辦得最好的一本企業內部刊物——《萬科周刊》,而最有價值的是,我從遼寧省圖書館里搞到了一本編輯學的大學教材,中國人民大學編的《報紙編輯學》,這本在校的中文系學生看著都煩的破爛教材我竟然看得津津有味。
坦率地說,這頓對計算機知識、企業內刊知識以及編輯學基本知識的惡補初步奠定了我對編輯《和光》雜志的基本工作思路。后來的事實驗證了我的看法,結果當99年第2期新雜志出來的時候,集團總裁吳力特地來到我的辦公位置上,給予這期新雜志很高的評價。
感受西緒福斯式的“折磨”
坦率地說,做這本雜志有時候是件蠻痛苦的事,剛剛拿到一本新印刷出來的還散發著新鮮油墨味道的雜志,心里的喜悅簡直沒得說,可是轉回頭去打開電腦里的下一期雜志的《文章初排檢核表》,望著空空蕩蕩的單元格,那點兒喜氣刷地一下兒就消失了。
在古希臘的神話里,有一個名字叫做西緒福斯的國王,因受到神的懲罰,要在地獄里將一塊巨大的石頭推到山頂,然而每每將到山頂之際,巨石就會由原路滾落而回,西緒福斯將不得不重新來過,以此周而復始永無完結。某種程度上,雜志的編輯工作也有點兒這種意思。
那個始終周期性折磨我的《文章初排檢核表》,是我借鑒國際上制造業品質管理的7大手法之一的Check list而創立的。這個表單雖然很簡單,但把從前松散的約稿形式做成簡單明確的工作計劃,包含了文章主題、篇幅、作者、責任編輯、交稿期限等要素,可以時刻對照查檢。編輯部的每個成員只要一打開這個表,就會很直觀地知道這期雜志的工作進度,就會自動自覺地去努力完成。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周期性折磨是,每一期我都要尋找一個能緊扣集團經營現狀的主題,來把20幾篇風格各異的文章以及封面和封二的設計統領起來,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為媒體,我真的希望集團每天都有驚天動地的熱點題材出現,然而現實中任何一個健康發展的企業都不可能是象中東地區那樣天天有新熱點出現。所以一個好的編輯必須要善于把目光從海面投向海流,尋找在平靜的表象下,能夠說明問題實質的東西,同時一個好的編輯必須懂得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現狀,懂得區分什么是發展中的問題、什么是問題中的發展。
于是,一個時期以來《和光》雜志一直保持著對幾個長期題材的反復挖掘,比如BAAN ERP系統從引入到試點再到推廣,再比如關于理性經營的一系列文章。這些文章表現出了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問題的不同表現形式,這從ERP系統的一系列文章能看得很清楚,從最開始的那篇《在線!在線!在線!》里,我們還在呼喚大家做到每天至少看三遍電子郵箱(實際上在今天看來那是多么容易做到的事),到后來我們已經可以很從容地研討企業數字神經系統的問題了。我認為這種對企業發展過程的不斷回望,是我們身為企業傳媒最能感受出和光不斷在進步的深層方式。
為求一字安,捻斷數莖須
同很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一樣,編輯出版物也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每每新一期雜志出來,我都會仔細地再通讀一遍(其實文稿的內容已經看過很多遍了),然后總會發現三兩個在三次校對下仍然漏網的錯別字。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至今還不敢說我們可以搞出一期沒有一個錯別字的雜志,但是也沒辦法,這就是這種行業的特性所決定的。
最后在職的那個周五的上午,我把近三年來所能積累的東西略為系統地歸納了一下,給全體新的編輯部成員做了一次頗為正規的培訓(其實,我覺得我還是喜歡在日常的工作中和大家也經常在一起研討這些問題,就是在管理上叫作OJT——On the job training的那種玩意),從約稿到編輯、審校、設計、出版、發行,所有我認為能夠對大家有價值的經驗性的東西,都毫無保留地留給原本就應該屬于它的這個精神家園,這樣我才會覺得心安理得。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某個細雨紛飛的日子,我會忽然懷念起這段雜志編輯的生涯,懷念那種“為求一字安,捻斷數莖須”的日子,懷念那種給一篇文章找到一個絕佳的題目時的那種難以名狀的幸福,懷念那種在凌晨兩點半醒來竟不由自主地琢磨起還沒有寫完的刊首語時的精神狀態……
有個國外的著名化妝品的企業定位語是——我們出售希望。或許,作為和光集團的精神產品締造者的《和光》雜志與她的編輯們,也擁有這樣的一種有點近似于理想主義的職業定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