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就是如何讓錢為你工作。
財商創造富人
湯小明:《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提出一個概念叫"財富智商",即財商。財商這個詞是怎么提出來的呢?我會簡單說說。但是我想先做個調查,不知在座的有多少讀過這本書或這套書?能舉下手嗎?(幾乎7、8成觀眾舉手)(湯聳聳肩覺得人很少)我們在開財商研討會的時候,與會者幾乎是全部舉手。不過沒關系,這正是我們要工作努力的地方。
這套書從美國引進,作者叫羅伯特·清畸,是第4代日裔美國人,他本人有2個父親,一個是親生的--窮爸爸,一個是朋友的父親--富爸爸。
他親生父親教育他要好好讀書,上好的中學、好的大學,畢業后要讀研究生,好好工作,得到老板的賞識,然后得到加薪,得到更高的職位,然后貸款,買車、買房,然后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書中描述的窮爸爸最后做到夏威夷教育局局長,但是他身后只給家人留下一大堆帳單,永遠在按揭買房子、車子,永遠在用信用卡貸款消費,像一只老鼠在走怪圈。用清畸的話說,滿大街都是這種老鼠,他們都在為生活而奔波,為錢而工作。這是書本中描繪的中產階級和窮人的狀態。
富爸爸是個高中畢業生,從小知道如何與錢打交道。不斷培育財商,即怎樣和錢打交道的智慧與能力。富爸爸從小財商較高,管理自己的企業,擁有不動產、連鎖店,作者把他兩個爸爸的精采的談話記錄下來。他認為兩個爸爸都是當今社會很有魅力的人,窮爸爸是夏威夷教育局的局長,有個好職位,也受人尊敬,有好房子與車,也有學問。富爸爸有自己的資產、產業、時間--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書里反復講了一個觀念,即窮人與富人不同在哪兒?在財商的區分上。
財商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理財的智慧,就是與金錢打交道的能力。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觀念,這個特別重要。我記得北大張維營教授5年前寫過《給金錢正位》的文章,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金錢是文明的核心產物。我們每天都與車子、房子、吃的、穿的打交道,這也都是文明的產物。我們為什么不能正視金錢呢?中國人看金錢是有點變態的,要么狂熱追求要么無所謂。
第二還有知識方面的問題,包括財務、會計、稅務、投資、法律知識等。只有把這些知識的吸收,財商才能提高。從窮人走向富人必須掌握這些知識。
第三,包括行為上如操作方面的知識,比方說大家的心理素質、綜合素質。每個人出生后,智與情是與生俱來的,財商呢,是社會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而顯得越發重要。這就是為何作者提出"要達到人生的自由必須要達到財富的自由"。當然他講的不是你在銀行存款的數字,那是假的,關鍵是你能讓多少錢在為你工作?把錢運作起來,如果你財商比較高,管理的就好。現場還有真正的富爸爸,有經濟學家,有銀行家,可以讓大家更好的交流。
主持人:財富智商高低的區別在于是錢在為你工作還是你在為錢工作。在座有誰是讓錢為你工作的?(有5個)這使我想到前幾日香港全球財富論壇,財富論壇邀請企業家有一個條件,就是企業家都必須是自己創業。如果是打工皇帝,哪怕年薪上億都不在邀請之列。這是個非常鮮明的信號,說明社會對創業的人充滿了尊敬。今天現場有經濟學家,王教授您怎么看財商?
王則柯:我是第二次到沙龍來。我突然發現現在這里是三個"富爸爸"一個"窮爸爸"。(掌聲,笑聲),我是個窮爸爸。困惑的是,我覺得我雖然窮,卻從來沒有為錢工作。剛才聽到一個鼓舞的消息,這本書很快在我國賣了100多萬冊。我想現在除了規定要買的領導人的著作以外,很難想象最近十年有一本書可以賣到100萬冊。我試圖把這本書拿來看,可是老實說看不下去。他們說這本書寫的有點羅嗦,我說,應該是非常羅嗦。(笑)不過我看不下去不代表大多數人。這本書迎合了市場需求,所以火,這是經濟規律。
主持人:王教授非常誠實,那天把書送給他,他說讀不下去。我通常是比較跟風的,100萬人在讀,我也要讀呀。里面確有些令人深省或者說觸動人的東西。那么理念落實到生活中,又如何呢?讓場上的“富爸爸”現身說法。
金錢生出金錢
姚良松:我是前天晚上拿到這本書,看了后,我買了幾本送給我弟弟。這本書雖然羅嗦但淺顯,有些規律性的東西還是挺有用處的。里面確實有些對金錢規律性的認識是有提示意義的。里面有很多觀念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比方說,不要買債務,要買資產。窮爸爸分期付款買了房子,認為買了資產,富爸爸說這是買了一個負債。爭論的焦點,我認為要從什么角度看。要認識金錢的運動規律,不要恐懼。有一種說法,諾貝爾獎金如果沒有現在的理財小組幫他理財,諾貝爾獎金早就連本金都沒有了。
關于個人,我想介紹朋友的例子。他做鋪面投資,用200萬買了兩個鋪面,又馬上抵押給銀行,退回70萬后,把鋪面租給別人,租金一年有幾十萬,他才花了30萬就有了一百萬的產業,同時把風險轉移給銀行。退回的70萬再買另外的鋪面,把銀行、商鋪與個人組合,我覺得很巧妙。我們要在利潤與穩定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進行整合。所以,一個人對財富的理解,對金錢規律性的認識非常重要。(熱烈掌聲)
透視理財手法
主持人:感謝"富爸爸"的肺腑之言。我們這里坐著位真正的金融理財人士。我對金融的認識比較淺薄,現在把話筒交給廖先生。
廖銳浩:說到財商這個問題。為什么現在大家對財富這個問題談論那么多?是因為經過改革開放這么20年來,個人資產現在有3次質的飛躍,全國現在儲蓄存款已經有6萬多7萬個億了。個人資產增長這么快。隨著個人資產的不斷增長,人們對財富的關注也必然不斷提高,這是歷史性的。
另外,理財也有差異性。有很多世界巨富,他們的理財手段都是有差異性的,李嘉城就認為30歲以后才開始理財,30歲以前就拼命埋頭苦干,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格林斯潘認為3年之內錢要拿出來用的話,就不要進入資本市場。另外,格林斯潘認為要找一個善于理財的配偶,所以格林斯潘在不同的時候就是找的不同的老婆。(笑)
拓寬投資渠道
主持人:看來每個富爸爸的理財手法各有不同,那么我國目前給公眾的理財環境如何?
湯小明:剛才說現在儲蓄存款6、7個億,為什么儲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錢還在國家、在銀行手中?這也是國家擔心的。大家為什么不愿意投資,一方面是因為投資有風險,另外是投資環境方面,包括投資渠道拓寬、法律保護、政策監管都需要更加完善。
改善投資環境也是我們搞財商的一個初衷。能不能通過財商教育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不敢說,但是我敢說通過財商教育讓一部分人思考起來。我們希望通過財商教育讓更多的人去思考環境,去思考金錢,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財富,思考自己的自由和夢想,這種思考一定是比較理性的。
無論什么原因貧窮都不是一種驕傲,我們沒有理由在財富上落后于人。有一個笑話說:也許二十年、五十年以后,那時新經濟也很發達,到了那時,買小氣車可能只要十塊錢,電腦一塊錢,因為這些完全是重復的勞動,但是那時看長城可能要100美金。這還不是最讓人吃驚的,最吃驚的是你到長城去,守長城、管理長城的可能是美國人。(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