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涵:藝術品投資應該有規范化的市場運作機制。從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有很多有創新意識的事情,但最后的優勢絕對不在這里,其中藝術博覽會就是一個例子。藝術博覽會是廣州發起的,可是最后又怎樣呢?廣州的藝術氛圍是自由了、松馳了、順其自然了,但市場就會出毛病了!高度發達的社會肯定是社會分工明顯的社會,每個人都各司其職,這樣社會才可能一環扣一環,持續發展,而不是完全自由的發展。因為市場發展一定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這個規律是不可違背的。
李公明:藝術品的投資與歷史的價值是不一樣的,由理論批評家隊伍來指導這個市場的完善,是不太現實的追求。在理論界我很少寫這種評論文章,我知道不好寫。藝術家寫得的人多了,自然就有名氣了,這里有個問題是,身為評論家,我寫了吹捧文章,他的畫價上去了,那我要不要收錢呢?我也付出勞動了,但那畫家會說你沒在我的畫上添一筆你憑什么問我要錢?這樣的劃分就比較困難。收藏和投資更多的是個人愛好,是與個人的價值判斷有關系的。
王奇:這實際上是一個藝術投資的產業化問題。一個健全的藝術市場,要有職業經紀人、鑒定家隊伍,就像股市有職業經紀人,分析家一樣。當代藝術家很多,收藏家了解他們的途徑很少,需要職業的畫廊經紀人發現、分類、推薦、包裝他們。個人或企業收藏傳統藝術品又不懂鑒定怎么投資呢?就應該有一批了解文物鑒定,了解市場的經紀人或鑒定家去推薦、鑒定。只有這樣,藝術品才能真正成為一種投資門類。而且藝術評論家、鑒賞家對藝術品投資市場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1996年國際鼻煙壺學術研討會上,王世襄先生關于乾隆時期粉彩鼻煙壺價值的演講,使先后拍賣的乾隆鼻煙壺增值近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