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金融業關注的中銀集團香港業務的重組工作,目前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重組計劃在去年12月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正式批準后,今年1月又得到香港金融管理局“原則上不反對”重組方案的批復。該重組方案的基本內容是把集團現有的12家銀行合并為一家全新的大銀行,使之最終成為上市公司。金融業人士認為,這是香港金融業的一次重要的整合,它的重組必將對香港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香港第二大銀行集團
中銀集團重組的信息已經在港風傳很久,在消息得到證實后,立即成為眾多媒體的熱點話題。因為中銀集團是目前僅次于匯豐銀行的香港第二大銀行集團,同時中銀還是香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
作為中國銀行總行領導下的港澳中銀集團,主要由12家銀行及各專業公司組成,其業務范圍涉及銀行、保險、投資、證券、地產、基金管理等多個方面。到1999年底,中銀集團商業銀行總資產為8446億港元,客戶存款總額為6397億港元,貸款總額為3533億港元,在香港存貸款市場所占比重分別為25%和20%左右。成員銀行在港澳地區的經營網點共有400家,其中香港373家。中銀集團不僅在競爭激烈的香港金融市場上站穩了腳跟,而且在促進香港與內地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并非簡單機構合并
身處競爭激烈的香港,中銀集團的重組是大勢所趨。
由于金融風暴遺留問題的影響,僅因1999年不履約貸款增加,中銀需為此撥備110.75億港元,比1998年增加了83.6%,占撥備前盈利近三分之二,致使1999年集團商業銀行的稅前盈利下跌33%。到1999年年底,集團呆壞賬準備余額達229.42億港元,占貸款總額的6.49%,高于1998年的5.21%。由于集團貸款組合中工商業貸款包括中資企業貸款的比重較大,使集團的呆壞賬余額上升到310.76億港元,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在貸款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升至8.8%。面對這一現象,重組并提高中銀集團運行質量已經是勢在必行。
中銀重組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將中銀集團中的10家銀行(即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以及新華銀行、金城銀行、鹽業銀行、國華商業銀行、中南銀行、廣東省銀行、浙江興業銀行等在北京注冊的7家銀行香港分行和在香港注冊的寶生銀行和華僑商業銀行)的全部資產負債,組成一家在香港注冊的大銀行,并將中國銀行持有的另外兩家在香港注冊的銀行(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權益注入。南洋和集友將保留其銀行牌照、名稱和獨立的法人地位,成為重組后中銀集團的附屬機構。
中銀集團重組是經過深思熟慮、審慎研究而作出的重大決定。它不是簡單的機構合并、架構重組,而是整個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的全面改革,這將是中國銀行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一步。同時,為了保證重組的順利進行,中銀將把逾百億港元的不良貸款,主要是中資企業借款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以換取資金,提高銀行的資產素質及資本比率,為將來的上市做好準備。
重組需要作出法律財務安排
目前與重組有關的各項工作已經展開。一方面,中銀要為參與重組的機構作出必須的法律、財務安排;另一方面,要為重組后的新機構定出新的發展方向。
在法律方面,由于中銀集團是在香港經營并擁有龐大客戶基礎的商業銀行,因此集團成員銀行的重組必須以確保客戶的合法權益為前提。為了以最簡潔、最有限的方法達成合并,中銀準備以《私人條例》立法的方式,把參與合并各行受香港法律管轄的資產負債,一并轉移到合并后的新行;至于非香港法律管轄的資產負債,則根據不同地方的法律要求,另行辦理移交手續。這樣,銀行與客戶便無須重新訂立或修改大量個別和約,而又可以非常清楚地肯定雙方在合并后的法律關系。
在財務方面,由于重組計劃涉及10家原來分別在內地和香港注冊的銀行,而合并后的新銀行將是一家在香港注冊、在會計準則須與國際接軌的大銀行,直接受到香港金管局的全面監管,并將大大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因此,會計和審計顧問正在協助中銀處理有關的財務和稅務問題。
在新機構的未來發展方面,中銀聘請了多個專業顧問機構,對集團的整體經營狀況進行診斷,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新機構的組織架構、管理體制及經營體制和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建議和方案。如在組織架構方面,顧問公司提出了以客戶為中心設置業務發展單位,加強中線規劃、協調和支持業務發展的功能,并將后線業務并入統一的部門集中處理的方案。這將有助于重組后的中銀按照市場需求,優化組織架構,細化客戶分層,進一步加強對客戶的服務,達到加強管理,用好資源,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加快發展的目的。
中銀港澳管理處主任劉金寶表示,目前香港處于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和香港泡沫經濟破滅后的恢復期,這可以使中銀在策劃未來發展方向時,更加務實和理智,著眼于配合香港經濟轉型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為今后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他認為,從銀行業經營環境看,國際銀行和金融業的整合,香港和國際監管標準的提高,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新要求,利率協議在今年7月全面撤消等因素,都使中銀集團必須適應市場條件和監管環境的變化,為重組后的業務發展做好準備。從集團本身的經營情況看,過去幾年集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同時也更清楚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
去年盈利大為改觀
中銀集團2000年銀行稅前盈利為67.63億港元,比上年增長17.05%,這是集團盈利自1998年和1999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連續大幅度滑落后出現的首個年度增長。集團全年的凈利息收入為170.96億港元,比上年增長4.43%,這主要是受益于生息資產的增加和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去年底,集團總資產為9106億港元,較上年增長7.82%,扭轉了金融風暴后總資產下滑的局面。
在非利息收入方面,代理業務和銀團貸款業務的手續費收入均有顯著增長。但另一方面,押匯業務收入減少和樓宇按揭手續費支出增加較多,使集團總體凈手續費收入與上年持平。
到去年底,中銀集團客戶存款為6790億港元,較上年增加6.15%,客戶貸款為3581億港元,增長1.38%。存貸款均已出現恢復性增長,但貸款下半年有所放慢。
中銀集團嚴格按照監管當局的標準提撥準備金。當年提取的各項準備為94.85億港元,比上年減少了14.35%。到去年底,集團呆壞賬準備余額為202.8億港元,相當于總貸款的5.66%。
中銀集團去年繼續加緊催收不良貸款,加強授信風險管理,使不良貸款得到控制。去年底的不良貸款余額為416.71億港元,比上年減少158億港元,減幅為27.54%,使不良貸款占總貸款的比率下降4.64個百分點,由上年的16.28%降到11.64%,顯示集團的資產質量得到根本改善。
期待新中銀早日誕生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進入21世紀,以資訊科技為主的新經濟發展迅猛,擺在傳統企業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快速轉變,一是被很快淘汰。尤其在全球銀行業電子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中銀集團若不審時度勢,下定決心變革,將很難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國際評級機構對中銀集團的重組也表示較看好。其中美國穆迪投資認為,中銀集團的合并有正面作用,預期重組計劃可以減低經營成本及集中處理后勤營運和新產品開發,有助其改善經營效率及加強競爭能力。(聞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