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退市的黑名單上,大部分PT們都命運已定,除水仙外,雙鹿、農商社、紅光、網點都獲得了半年的緩刑期,只有深圳中浩的前景依然一片渺茫。因為它的2000年年報至今仍未公布。不過,等待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了,根據規定,4月30日是公布年報的最后期限,中浩將交給投資者一份什么樣的成績單,很快就會見分曉。那么,深圳中浩會不會成為第二支 凋謝的水仙呢?本欄目記者最近親赴深圳,進行探訪。
4月18日就在PT家族中的水仙率先公布年報的時候,記者來到了位于深圳市福田區八卦嶺PT中浩總部的辦公大樓。在那里,中浩員工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公司是八大PT公司之一,關注的人特別多,現在正在重組。
記者提出要見董事會秘書蔣永林時,保安擋駕了。保安告訴記者今天蔣永林不在辦公室,記者說剛才還與其通過電話,保安堅持說蔣不在。記者說自己與蔣永林很熟悉,想去跟他聊聊。
經過努力,記者最終見到了董秘。但是蔣先生拒絕面對攝像機接受采訪,因為現在太敏感。在中浩總部除了警惕的目光,似乎感受不到大限將至的氣氛,這是沒有某些PT公司破敗、凄涼的景象,一切都很有秩序。
離開中浩大廈,記者又來到八佰伴中浩食品有限公司,正趕上這里的職工吃午飯。在那里,記者采訪了幾位正在吃飯的職工。面對采訪,中浩職工有回避的,也有坦然迎接的,而中浩的前身中廚公司對記者的反應,多少有些讓人意外。當記者詢問中廚和中浩現在是否還有關系時,這位中廚的職工斷然拒絕回答記者的問題,他說:“不好意思,不許采訪,沒有我們的允許,你不可以采訪。”當記者問得到誰的允許才可以采訪時,他依舊回答“不好意思”。
這位工作人員始終不愿意告訴記者:得到哪個部門的允許才可以采訪。退市利劍高懸在中浩的頭上,隨時都有可能落下。但是,中浩人卻似乎視而不見,各自都忙著自己的事,公司運轉一切正常。只有面對記者的采訪時,管理層刻意的回避才透露出一些特殊的意味。作為深圳較早上市的公司,中浩也曾經很是風光。那么,中浩穩健的腳步是怎么變得蹣跚的呢?
PT中浩的前身是中國電子廚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1991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25日,中廚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1993年5月改名為中浩集團公司。在6家面臨退市風險的PT公司中,中浩有幾項是創記錄的,首先,子公司最多,遍地開花,一度達到146家。第二,債務訴訟案件最多,高達156起,涉及金額9。12億元。第三,債權人最多,債務涉及60多家不同性質的債權人,且分布廣泛。
公司的主營業務也是霧里看花,所有門坎不太高的行業,都積極介入,包括生產加工食品、飲料、電子產品、通信設備、家用電器、家俱、音箱、紙張、紙制品、日用化學品,國內商業、進出口貿易以及房地產開發建設等。由于戰線太長,管理失控,中浩1995年出現了首次虧損。為了扭虧,中浩敞開懷抱,迎來新的第一大股東:深圳市尊榮集團有限公司。然而好景不長,原本輸血的行動卻帶來了抽血的結果。中浩不僅沒有徹底扭虧,反而在1998年5月4日戴上了ST的帽子。2000年5月12日,更是由于公司1997、98、99連續3年虧損,股票被深圳證券交易所處以特別轉讓的極刑,從而失去了股票連續交易的資格。亡羊補牢,1999年中浩更換新的管理層,第一大股東尊榮集團退出,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成為第一大股東。目前,中浩總資產8億多元,負債13億,資不抵債近5億元。在這次探訪之前,本欄目記者曾經兩次采訪中浩。一次是1999年年初,當它剛被ST之后,一次是2000年年末,在它跌入PT之初。這幾次探訪都是為了尋找同一個答案:中浩為什么會ST、PT,直至面臨退市的危機?
在中浩,采訪難度很大,公司的核心人物一律對記者避而不見,拍攝只好從外圍展開。黃湘源,深圳的一位證券評論人士,一直關注著深市的這只PT寶貝。證券評論人士黃湘源對記者介紹說:“中浩最大的問題是債務問題,它的債務有13.5個億。到2000年中期(它的)債務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數額大;第二個是散,它有60多個債權人,而且分布在全國各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記者多方聯系,找到了1994年10月24日之后一度擔任過中浩董事長的李若明,老人家年近7旬,現已退休,由于身體原因,只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對于中浩的問題,早在1993年中期,也就是上市的第二年便有所察覺,而到了1994年中期,財務報表就很難看了。前任中浩公司董事長李若明介紹說:“應收帳款達到4.5億,遞延資產9000多萬,待處理損失5000來萬,加起來將近6個億。這6個億是什么概念呢?當時我在董事會也說,就是相當于我們股本的4倍,相當于帳面凈資產的1.5倍,相當于我們總資產的三分之一還多。”
當時中浩最大的問題就是多元化經營,主業不明。上市初期,貫以中廚之名,卻沒有廚具之實,據李先生介紹,中廚公司沒有做過一天廚具。而是廣泛涉足食品、飲料、包裝、家具、電子、化工、房地產、商貿飲食、金融證券投資等互不相干的領域,子公司不僅在廣東省內,而且遍布海南、廣西、湖北、河南、上海浦東等其他省市。李若明認為:不管從專業技術和企業管理哪個方面看,公司跨度都太大,而且多數規模都很小,形不成氣候,都超越了它自己的管理能力,造成管理上顧此失彼。
另一方面,股市里圈來的錢無法支撐146家子公司短時間、高密度的降生,于是,大家把手同時伸向銀行,李先生說,當時的利息最低14%,最高25%,一年就是上億元的利息支出。如果企業效益不好,一年會增加一個億的虧損。在這些借款中,房地產是占壓資金最多的項目,連當時中浩的招牌企業、名燥一時的奧林飲料公司也去投房地產了。深圳市新奧林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健對記者介紹說:“當時93年我們國家房地產很熱的時候,在資產充裕的情況下,公司投資到其它的行業,而且投資也失敗了,如房地產、股票。”他說幾項的投資的失誤給企業造成3000萬元左右的致命損失。
據了解,當時奧林一年的利潤大約是1500萬元,投資失誤使全體員工兩年的心血付之東流。為了救中浩,1996年6月進行了一次資產重組,迎來了新的第一大股東:深圳市尊榮集團有限公司。然而,好景不長,1999年初,當記者去采訪時,中浩的職工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幾個月沒有發工資了。
尊榮集團是一家民營企業,它入主中浩的動機是什么?幾經周折記者聯系到了1996年6月尊榮入主后,擔任過中浩董事會秘書和副總裁的曾共青先生。前任中浩集團董事會秘書 副總裁曾共青介紹了當時的想法,他說:“有兩個動機:一個動機就是通過參股入資,參股投資中浩。找準兩個市場,我剛才說一個是資本市場,一個是產品市場。在商言商,他不會說我去學雷鋒,我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他既考慮社會效益,但更多還是從經濟上考慮,我投資回報通常要一年半、三年才轉回來,我能不能在資本市場上兩個月就拿回來。”
從股票走勢圖可以看出,中浩的股價在1996年6月尊榮入主后,自9月的4塊多,一直漲到12月的18塊多,短短三個月,漲幅高達300%,但公司的效益并沒有象股價那樣大幅攀升,那么,從虧損到ST、再到PT,到底誰應該為中浩公司負責呢?曾共青認為:既有當權者、當事者的經營決策失誤,也有更為深刻的體制即行政干預經濟的原因。比如說中浩這個股份制公司,它有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參加,有廣東省經委所屬的全資的三聯企業參加,有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參加,應該說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還有特區,三者都有涉足,就這樣由于體制原因,它變成了三不管。
正是這種三不管的體制,造成了中浩管理層的盲目投資、盲目擴張,權力沒有了監督肯定會失控。從1995年到1998年,曾經連續4年給中浩做過財務審計的會計師也有同感。中國注冊會計師劉加榮介紹說:“因為它原來幾個股東,都是包括深圳市的一些國有股東,比如投資管理公司,實際上都是虛設的。一些股東無法到位,說白了就是失去監管的一種體制,如果是個人自己的錢,我相信也不會走到這一步。”這一次探訪PT,我們的記者兵分6路,一一造訪那些退市的最熱門候選。它們是水仙、雙鹿、網點、農商社、紅光,以及今天的中浩。它們走過的路大體相同,在它們的身上,也濃縮了中國證券市場10年來走過的離合悲歡。明天,這次探訪PT的記者將與你見面,告訴你屏幕背后真實的故事。而對于中浩來說,它是否退市已經不再重要,它退也好,不退也好,中國的證券市場都將一如既往地向前走,而且會走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記者:廖紅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