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香港三月二十四日消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王玨教授近日發表了題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改革的終極目標”的長篇文章,對其所劃分的中國經濟改革的大體三個階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王玨在即將出版的四月號《中國評論》上發表的這篇文章認為,經濟改革仍然是新世紀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經濟改革現處于第一階段后期,攻堅之戰的關鍵在于將國有經濟從一般的經濟形式轉變為特殊的經濟形式。緊接著的第二階段將全面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第三階段將恢復和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建立勞動者個人股份制,使無產階級成為有產階級。
王玨的文章說,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改革第一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初步結合起來。在第一階段后期,中心任務是戰略性地調整國有經濟和改組國有企業。
文章說,為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應該通過怎樣的改革,使國有經濟無所不在的一般的經濟形式轉變為只在某些領域存在的特殊的經濟形式呢?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從中共十五大提出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到十五屆四中全會更加明確地提出國有企業的戰略性調整,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人們愈益清楚地認識到國有資本必須向以下四個領域集中:
一是安全性產品生產領域,即直接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的軍事工業和造幣業。二是公益性產品生產領域,如城市交通、供水、供電、供暖、供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三是自然壟斷性產品生產領域。四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一些行業和領域,主要是貨幣銀行體系,支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中的某些骨干企業。
以上所說的這四個領域,應該是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的存在與發展之地。在其它領域內的國有資本都要逐步而有序地退出,只有這種退出,才會有國有資本向上述四個領域的集中和進入,才會實現國有經濟從一般形式到特殊形式的轉變,從而完成中央提出的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和改組的歷史使命。
王玨在文章中指出,中共十六大后,中國將進入經濟改革的第二個階段。在中共十六大之前中國主要還是解決經濟改革第一階段的任務,十六大之后第二階段的任務才會凸現出來,不過在第一階段的后期已經出現第二階段的因素了。
文章說,中國經濟改革第二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全面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基本結合起來。王玨強調,完成第二階段經濟改革任務的過程,就是全面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的過程。具體說來,就是宏觀上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過程,微觀上大力發展民有民營企業,并使其從業主制企業走向股份制企業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要經歷二十年左右。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經濟改革第三階段的基本任務是:恢復和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建立勞動者個人股份制,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完全結合,合二為一。
文章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不在于市場經濟,而在于基本制度,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社會制度的區別是本質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雇用勞動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自由的聯合勞動制度,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
總之,中國經濟改革第三階段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就是改變資本主義的不平等的雇用勞動制度。第一步,要恢復和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力財產所有權;第二步,要使勞動者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投資主體;第三步,要建立和完善勞動者個人股份制,并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至此,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就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就合二為一、完全結合了,因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成熟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就實現了,社會主義就“夠格”了。
王玨教授最后表示,中國經濟改革的三個階段,與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是大體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