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建國六十周年農業報道 > 正文
王文瀾是《中國日報》資深攝影記者。2002年至今一直擔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在過去的30年,他不斷地用鏡頭記錄下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我曾經聽到外國人抱怨中國人有不按秩序排隊的習慣:無論是在商店里還是在公路上,中國人總是習慣性地推擠和插隊。
關于中國人的這個習慣,我們大概可以有這樣一種解釋:中國人過去排了太多的隊,為了太多的東西而排隊,也排了太久的隊。如今他們的“妄為”大概是出于一種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逆反心理。
這也就是為什么王文瀾先生1982年拍攝的這張黑白照片堪稱經典。它記錄的場景對所有中國家庭來說,曾經非常熟悉。
照片的拍攝地是在上海,如今這座城市已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現代化商業中心。照片里,在上海市中心的國營南市區第72號糧店門口,人們耐心地甚至順從地排隊領取每月口糧,周圍是19世紀風格的木制樓房。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排隊的人們把凍僵的雙手塞進口袋里或縮到袖子里。隊伍很長,延伸到了王文瀾的鏡頭以外。很顯然,大家都不高興,沒有人在家長里短地閑聊取樂。這就是改革開放之前非常典型的中國消費者生活。
相比之下,2008年在北京山姆會員商店拍攝的這張彩色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上的大米供應已十分充足。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糧食年產量從3.05億噸增加到5億噸,增幅約60%。
同時,由于肉類和其他食品的供應大幅提高,城市居民對糧食的人均消費呈穩步下降趨勢。因此,中國到目前為止可以不用花大把的銀子在進口糧食上。
世界上,可以在工業空前發展的情況下穩定國內糧食供應的國家并不多見。有的國家甚至在經濟騰飛之后,從糧食出口國變為了糧食進口國。
而中國卻在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將糧食年產量比30年前提高了60%。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為世界食品價格的穩定作出了貢獻。然而,由于某些國家以糧食為原料生產乙醇,又加之全球氣候變化,現在世界食品價格持續攀升,某些地區的價格更是高得讓人無法承受。
不過,中國13億老百姓仍然可以很幸運地免遭排隊購糧之苦。就在上周,國務院出臺了新政策,要求在全球通脹背景下加強中國食品安全。
希望國營第72號糧店門口的那個場景永遠不再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原載于 中國日報網站 歐葉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