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股澳大利亞三銀行 外儲投資在澳洲找到新目標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3日 10:07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唐 瑋 北京報道 馬可·波羅曾經向西方世界描繪了一個神秘而又富庶的中國,而現在,擁有1.4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正愈加神秘又迅速地行動著:投資黑石、入股摩根士丹利,近期又分別購入澳大利亞兩大銀行的各不到1%的股權,只不過此項投資的主角不再是舉手投足都備受矚目的中國投資公司(下稱中投),而是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以下簡稱“外管局”)的香港子公司——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安投資)。 面對媒體的報道,外管局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說:“近期沒有辟謠的計劃。”而澳新銀行首席執行官邵銘高(Michael Smith)1月10日在與北京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此項交易已在去年12月完成,也希望主權財富基金的入股比例能上升到2%-3%。 雖然有人對此次投資的透明度有質疑,而外界更關心的是,這是不是一種趨勢——中國將審時度勢地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組合? 繼續抄底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澳新銀行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表示,在香港注冊的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SAFE Investment Company)已分別購入這兩家銀行不到1%的股權,購入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約0.33%的股權,投資總額約1.76億美元。 對此,外管局向本報記者表示并不知情,其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外管局并沒有辟謠的打算。 1月10日,澳新銀行在北京舉行媒體見面會,其CEO邵銘高肯定了上述交易的存在,并稱交易剛剛在去年12月完成,而澳新銀行希望有2-3家國家主權財富基金能入股,每家的入股比例為2%-3%,他們需要的是金融投資,而不是戰略投資者,故入股的比例不會超過10%。 記者也向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駐華代表處求證,至發稿時他們并沒有回音。 澳洲的銀行也面臨著全球信貸緊縮造成的融資成本上升的狀況,其商業銀行不得不提高抵押貸款利率,包括澳新銀行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澳大利亞財長斯萬(Wayne Swan) 1月初表示,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當前對澳洲經濟構成了重大挑戰,抵押貸款利率上升就是其中之一,澳大利亞最終也未能免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影響。2007年,澳大利亞央行向其金融系統的注資超過了50億澳元。 邵銘高指出,由于澳新銀行沒有次級債產品,所以受到的負面影響不大。他們遇到的問題是批發市場上融資成本的上升,雖然這是“世界上所有銀行都會遇到的”。 這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好時機。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本報記者說,次級債危機使得一些國際金融機構的估值下降,現在入股比較適宜。 而澳大利亞的銀行也正在積極地進入中國市場。2006年7月,澳新銀行以1.115億美元的價格購得天津市商業銀行20%的股份,2006年11月又以2.52億美元入股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占比19.9%。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在2004年11月就已入股濟南城市商業銀行10%,并可于今后將股權增加至20%;2005年4月又以6.25億元購買杭州市商業銀行19.9%的股權。2007年9月,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收購了中國聯華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20%的股權。 邵銘高強調,中國在澳新銀行的亞洲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將繼續與我們在上海和天津的參股銀行緊密合作”。 提高外儲使用效率 抄底行動的“靠山”,是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從外管局提供的數據來看,外匯儲備“與月俱增”,截至2007年9月,達到了1.43萬億美元。一位匯金公司的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大數字也是促使投資快速完成的原因之一。如匯金對國開行、中行、工行的注資都是在當年年底前完成,就是為了使當年的外匯儲備“數字相對好看些”。 郭田勇指出,龐大的外匯儲備加劇了操作壓力,必須提高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率。 原外管局副局長魏本華卸任前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2007年的12月22日在“第四屆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安全戰略論壇”上,他表示,外匯儲備要在滿足安全性和流動性需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去爭取更高的投資回報。 但郭田勇對華安投資公司的資質提出了質疑,他認為,當初中投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投資于海外金融市場而實現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并吸收相應的流動性,而外管局的投資集中于高信用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和少量的權益工具,如今外管局的子公司進行了股權投資,不知人才與風險控制能力能否跟上。 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注冊地為香港,注冊資本1億港元,外管局持有該公司發行的1億股份中的9999.9999萬股,外管局局長胡曉煉持有剩余的1股。 記者從外管局的網站上看到,根據國務院的“三定方案”,外管局的主要職責包括“按規定經營管理國家外匯儲備、參與有關國際金融活動和承辦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交辦的其他事項”。 把握透明度 無論是中投公司,還是華安投資公司,由于其資金來源都是外匯儲備,故可歸于主權財富基金一類,兩者不約而同的朦朧而又快速的投資風格,使得外界又重提中國主權財富基金在國際市場上投資的透明度問題。 對于外界所稱中投公司過于“神秘”,中投董事長樓繼偉曾經表示,中投公司作為一個大型基金,如果把投資倉位完全透明那就是“死基金”了。但他也稱,將在不影響商業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制地增加透明度。如果因為透明而對其他經濟體造成了不利影響,其也不愿意看到。 相比于透明度,外界更關注的是,中國主權財富基金對國外金融機構的投資層出不窮,是不是代表了一種趨勢,中國將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組合? 郭田勇認為,隨著國外金融機構的估值降低和國內流動性狀況進一步加強,中國主權財富基金的海外投資量可能進一步增長,同時,在美元貶值的大背景下,減持美國國債也是有可能的。 有數據表明,2007年4月到10月,中國減持的美國國債總量約為340億美元。 華夏時報訂閱電話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郵局訂閱電話:11185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