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顯露壟斷苗頭 在華跨國公司負面影響擴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04:01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楊曉平 每年上千億財富流向國外,讓出市場并沒換來技術優勢,地位顯露壟斷苗頭 至2004年9月,我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5500億美元。
目前,我國每年利用外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10左右。外資企業的出口與進口均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 外資企業交納稅收占全國稅收20%以上。外資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達2200萬左右。外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 近年來,中國國內有關學者、媒體以及相關機構,對于跨國公司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的影響給予高度關注。人們對此展開的討論集中在如何看待外資對于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今后外資的規模以及如何調整外資戰略與政策。 日前剛剛出版的《2005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認為,在看到吸收外資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時,也應當看到外資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報告認為以下幾個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外資帶來了經濟繁榮,但是中國的GNI(國民總收入)并沒有取得與GDP同樣快速發展 GDP和GNI是兩個不同的統計指標。GDP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定義,GNI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即國民總收入。(GNI不包括外國企業在我國取得的收入,包括我國企業本國以外的收入)。”1992年前各年份,中國的GNI與GDP數量基本持平,有時略大于GDP。但是從1993年起到2003年11年間,中國GNI數量年年少于GDP,而且GNI與GDP差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這一差額表明,中國國內創造的價值有一部分(每年約1000億元人民幣)并沒有成為中國國民收入,而是流向國外變成外國國民的財富。1993年以來,恰恰是我國吸收外資規模放大時期,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入收獲期,外國投資者從中國獲取的收益還將增加。 GNI和GDP差額反映了一個國家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一個國家處在欠發展階段,經濟系統缺乏與外部資源的交換,這個階段GDP和GNI幾乎沒有差額。 第二階段,經濟系統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當外商直接投資增加到一定規模,外資企業開始取得比較大的收益時,經濟系統的GDP開始少于GNI,而且差額越來越大。 第三階段,經濟系統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本地企業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基礎上開始對外投資,從國外獲取利潤。隨著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和經營收益增加以及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收益增加,經濟系統的GNI逐步增加,取得GDP和GNI的平衡,甚至超過GDP。 由于大量吸收外資而導致GNI少于GDP是我國必然經歷的一個發展階段。但是,如果我們對外經濟發展始終停留在引進來階段,中國經濟確實會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局面。按照科學發展觀,這種“增產不增收”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應當極力避免的。 跨國公司對國內企業技術進步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 近一年來,人們反思吸收外資,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對于我國工業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一些學者和企業管理者認為,我國吸收跨國公司投資,并沒有實現“市場換技術”的初衷。 有學者認為,從1992年以來,中國積極實施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但結果不如人意。在當前的外來投資中,外資控股和獨資企業已占絕對多數,這就令中國更難通過開放市場獲取先進技術。盡管外資在華企業不少從事高技術產品的生產和開發,但這與中國自行掌握這些先進技術完全是兩回事。外資企業不會主動外溢技術,培植自己的競爭者。不少人期望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中國人通過對外國技術和管理“耳濡目染”的接觸和感受,來搭建未來國內企業的技術平臺,其實這不過是一廂情愿而已。 這方面的批評特別集中在汽車工業。 2003年科技部調研室委托的一個課題研究報告分析了跨國公司是如何在“合資陷阱”中阻礙了中國汽車工業自主開發道路的發展。報告深刻分析了造成中國汽車企業合資后喪失自主技術開發能力的原因。報告認為,外方遏制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手段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在合資企業引進了外方的產品技術,合資帶給中方的絕大部分是外方產品的生產許可權,而不需要產品開發活動。合資企業沒有產品設計確認權,因此合資企業難以對引進的產品技術進行任何修改和創新。 第二,由于引進新產品的主導權被外方掌握,所以合資企業不可能進行違背合資外方母公司利益的創新活動。 第三,在外方主導產品權的情況下,合資外方很難容許在合資企業中存在一個活躍的研發組織。中國企業與外方合資過程中,原國有企業的研發力量大量流失。 據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有關專家調查,彩電、計算機、DVD和手機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產品,這4種產品的關鍵技術的知識產權多數不在我國企業手中。例如,在DVD57項關鍵技術中,我國企業掌握的只有9項,還都是非核心技術;在個人計算機114項關鍵技術中,我國企業掌握專利的有69項;在彩電114項關鍵技術中,我國企業掌握專利的72項,其中包括10項非核心技術;在手機65項關鍵技術中,我國企業掌握專利的有33項。 在探討跨國公司對于中國技術發展中的影響時,不能把體現在產品上的技術同能夠開發、設計和生產這些產品的技術能力混為一談。據跨國公司研究中心調查,進入中國的絕大多數著名跨國公司按照合同都認真地轉讓了技術,而且這些轉讓的技術絕大多數是先進技術。問題在于,一些行業的中國企業在與跨國公司合作過程中沒有通過引進、消化、創新把這些技術轉化為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因此中國當地企業處在依賴跨國公司提供技術和不斷引進技術被動地位。 某些行業出現跨國公司利用優勢市場地位限制競爭的苗頭 一些機構對于跨國公司在中國一些行業壟斷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跨國公司研究中心認為,壟斷是一種行為,即運用優勢市場地位限制競爭。 瑞典利樂公司(TETRAPAK)在無菌紙包裝材料行業已經占有中國市場85%以上份額。該公司向中國飲料行業特別是乳品行業提供了約1000臺無菌包裝機。無菌包裝機為中國飲料行業特別是鮮奶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但是,由于無菌灌裝機必須使用專用包裝紙的特殊工藝,使得利樂公司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優勢地位。近年來,據國內同類企業提供材料,利樂公司涉嫌通過捆綁銷售、維修設備不提供定時定量承諾、與上游專用包裝紙供應商建立同盟等方式實際上限制中國當地企業發展無菌包裝材料和無菌灌裝設備。 據2003年的調查,柯達公司在感光材料行業也已經出現利用市場優勢地位限制競爭的苗頭。按照“98協議,柯達公司投入巨資,全面改造中國感光材料行業,為中國感光材料行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柯達公司也得到了相關利益———在中國感光材料行業市場份額超過50%。2001年以來,在3年保護期結束后的3年里,我國感光材料市場沒有引進新的競爭者。2003年10月,柯達公司與中國樂凱公司合作,收購了樂凱公司20%的股份,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在中國市場的優勢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公司市場優勢地位的取得并非不正當競爭的結果,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以他們為中國產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前提下得到政府支持的市場優勢地位。人們不應當在批評其限制競爭的問題時忽視他們對所在行業發展曾經起到的積極作用。 中國加入WTO以來,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經營環境越來越寬松。許多跨國公司通過建立地區總部和設立運營中心而逐步實現集團化,其競爭實力明顯加強。跨國公司利用其市場優勢地位限制競爭的能力將進一步加強。如果我們忽視這個問題,放任跨國公司競爭就不可能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顯然,如何反對壟斷建立健康的生產競爭秩序已經成為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問題。 而抑制跨國公司壟斷的措施主要是運用市場經濟規則,引進新的競爭者,保護弱小的競爭者,形成公平的比較充分的競爭。與此同時,需要加快反壟斷立法。當然,反壟斷不是針對外國跨國公司,而是針對壟斷行為,包括內資企業的壟斷行為。 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導致優惠政策泛濫 當經濟發展思路偏離科學發展觀時,招商引資成為片面追求GDP增長的捷徑。惡性引資競爭使得外資工作在一些地方偏離了科學的發展觀。 一些地方各種額外的優惠政策以國家、集體和農民利益為代價。來自國務院五部委的檢查驗收信息表明,截至2004年6月,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清理出各類開發區6741個,規劃用地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對各類違規設立的開發區加大清理整改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撤銷各類開發區4735個,占開發區總數的70.2%;核減開發區規劃用地面積2.41萬平方公里,占原有規劃面積的64.4%。 最近,媒體披露云南省引進金光紙業項目出現毀林圈地的后果。在強調科學發展觀的今天,這一項目理所當然引起人們的關注。金光集團的這個項目,在云南立項之初就遭到專家們的激烈反對。而該集團為期兩年的林基地種植項目剛剛實施完,2004年4月,國家林業局就要求整改“森林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這個項目存在砍伐現存自然林木再造人工林木的問題。 優惠政策泛濫帶來的招商引資高投入高消耗顯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在宏觀經濟調控中,這些問題理所當然應當得到糾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