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公共選擇中的利益博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6日 04:00 中華工商時報 | |||||||||
最近,在內外資企業兩稅合并問題上,我們聽到了截然不同的聲音:財政部和部分專家學者是一種,商務部、外資企業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又是一種。 聲音的多重性表明,公共政策引起不同集團間的博弈已經開始顯性化。另一方面,這也再次提醒最終決策者:在一項公共決策出臺的過程中,必須正視利益相關者的不同訴求,讓利益相關者充分博弈,理性選擇最優方案。
一直以來,在面臨諸如稅率改革等公共經濟決策時,相關的政府管理機構總是想人之所想,替那些利益相關者做決斷。然而,這樣的決策過程盡管效率較高,但未必科學。從更長期來看,公共決策的決定必然通過利益主體的充分博弈來實現。 比如這次的稅率調整。 毫無疑問,外商投資對于中國今日之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同時是以犧牲部分國內相關產業利益而達成的效果,其成本也不可謂小。 那么,在選擇合理稅率問題上,決策者究竟該聽誰的呢?其衡量標準當然是,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最優。 什么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就是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讓經濟高效平穩地運行。 眾所周知,優惠之稅率吸引外資一直是我們的基本經濟政策取向。但是,時過境遷,這種以利益輸送為代價的總量放大顯然不是健康的經濟增長模式。因此,在改革開放到一定階段時,下游的市場容量和上游的市場環境必然要轉換為最吸引外資的因素。也就是說,現在的外商來投資中國,他們更看重的是中國市場對產品和服務的吸納能力和產業聚集效應,稅率已經不再是其考慮之首選因素。 再看看另一面,長期以來,國內企業普遍稅負偏高。如此,雖有財政政策的帶動,但經濟的民間動能卻始終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對國內企業稅率的適當減免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和自主性。 兩相權衡,我們不難得出答案。 此外,我們知道,目前國家財政收入連年提高,國庫資金相對充裕,這正是適時降低稅率、藏富于民的好時機。 我們知道,如稅率調整等這些公共決策和私人決策的最大區別在于:私人決策的后果最終是私人自己承擔,但公共決策的后果最終卻要由社會公眾來承擔。由于公眾由不同利益群體組成,這些群體利益并不一致,有時甚至是沖突的。因此,政府必須兼聽各方訴求,在保證公眾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做出選擇。 政府的某一項政策出臺,所有的群體都因此而受惠,或者雖然只有一部分群體受惠,但其他群體的利益也沒有因此而受到損害,經濟學稱之為“帕累托改進”。我們當然希望此次稅率合并出現類似“帕累托改進”的效果,但是,如果結果并非如此的話,我們的最終決策者就應當權衡利弊,比較成本效益,堅決地拿出方案。 如果說近年來政府機關努力倡導政務公開解決的是公民“知情權”問題的話,那么,讓“公眾說了算”或者在決策前充分聽取各方聲音則是對公民“參與決策權”的尊重和落實,是對重視公民“知情權”問題的進一步深化。 這也是公共決策民主化、制度化題中應有之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