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發自金融管理高層“金融風險加大”的警示值得高度關注。
最新的消息是,繼銀監會黨委書記閻海旺的相關講話之后,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再次強調說,要認真總結歷次宏觀調控過后金融風險增加的經驗教訓,及時研究采取應對措施,做到未雨綢繆。
所謂金融風險,包括金融機構風險和金融市場風險。而在目前看來,金融機構風險放大成為不容忽視的新動向。
普遍的認識是,經歷了本輪宏觀調控后,投資導致的新一輪金融風險正在積聚,而風險主要體現在不良貸款增加速度加快。
有專家指出,在未來2~3年會出現一輪明顯的不良資產積累高峰。其依據是去年貸款加上今年新增貸款,數目龐大的信貸余額必會在兩年后發生滯后效應。
順著這個觀點,就很自然地推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金融的系統性風險在經歷了持續4年的下降后,有可能因經濟波動而再度大幅度增加,近年來不良資產余額和比率雙降的局面也將扭轉。
目前,由于直接融資并不發達,中國企業的融資活動主要依靠銀行,而貸款增長一直是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因素,兩者有著非常高的正相關性。
正因為此,信貸過分地擴張和收縮造成的固定投資的相對起伏已經成為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
去年以來,在投資高預期率的推動
下,各地紛紛推出一大批項目。而當調控“點剎”政策推出之后,很多項目后續投資難以為繼。
我們知道,宏觀經濟調控的關鍵部門在銀行業,金融調控是核心,無論投資或土地必然的連接點是銀行。因此,銀行業的風險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的不同層面。
從歷史上看,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的形成有兩個高峰期:一是在1991年~1993年,經濟過熱造成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1990年的10%在一年后上升十個百分點。第二個高峰是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經濟大落造成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急劇上升至20%。而據統計,經濟過熱時期形成的不良貸款分別占目前不良貸款總量的1/3左右。
可以說,經濟的大起大落往往出現在銀行不良資產的積累高峰時期,這是宏觀調控讓人頭疼的“副作用”,也正是金融管理層擔心之所在。
必須指出的是,為防范經濟過熱而采取宏觀調控是必要而現實的,但是,正像專家所建議,在處理熱點行業投資項目時,應多用兼并、收購或引進戰略投資者等市場手段,而少用“關、停、并、轉的行政處理辦法,這樣才會避免造成銀行不良資產和債務負擔,從而把宏觀調控的成本降到最低。(2A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