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當我聽到諸如“商品房價格要上漲”之類的說法時,總感覺這不是件壞事———總比價格下跌進而引發通縮或信貸風險要好得多。
但是,這么多地產商看高房價的理由卻不那么令人信服。進而,對于今年北京商品房究竟能否漲價就很難得出個明確結論。
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明白,決定一件商品價格的因素極其復雜,主要由生產成本、有效需求,供應量及人們實際持有的貨幣量等構成。而供應量及成本———即潘石屹等地產商所說的土地供應量驟減以及造房成本上升等,卻只是決定最終價格的兩個主要因素而非決定因素。
換句話說,即便你的生產成本上升到五萬元一平米,但由于大多數購買者卻只有一萬元的心理預期和購買力,那你的產品價格還是不可避免地會自動下調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即使是虧本。在大多數時候,聰明的商人是不會死抱著所謂的成本價格而不去套現———割肉逃離總是難免的。所以,企圖以北京商品房建造成本的高企來反證它價格的上升是不令人信服的,至少是不科學的。
其次,我們再看看供給方面,不妨聽聽地產商們的觀點,“在需求量穩定增長的北京市場,供應量突然減少,價格勢必會上漲。”潘石屹如是說。
供應量減少真的必然導致價格上升嗎?
我看未必。
因為這雖然符合一般經濟學的原理,但不要忘了,它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即需求結構是不斷變化的。
潘石屹很聰明地擺出他的前提:需求量穩定增長。然而,退一步講,就算人們對房屋的需求總量有增長,但它的結構卻是變化的,它對不同類型房價有著不同影響。高檔房由于需求具有較高彈性,供應的減少有可能會抬高價格。而根據有關政策,2004年中低檔房的供應量卻并沒有太大的壓縮,各方傳來的消息是,經濟適用房項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了,并且,隨著以央產房為代表的房屋二級市場的啟動,中低檔次商品房供應是在上升的。這就是說,決定某一房地產價格的主要是本地區本類房地產的供求狀況,只有本著這樣的考察態度才會對分析市場價格的趨勢有實際意義。而把某一類房屋價格的上漲模糊地稱為整個市場價格的上升是很不嚴謹的。
業內人士對價格看高一線背后的利益因素是不言自明的,但盡管羅列種種理由,但對“價格上漲”沒有理論和實踐上具有說服力的論據,這種現象是值得媒體乃至消費者重視的。
有意思的是,由于房地產對經濟拉動作用有著高比例的權重,因此政府對某些開發商一味唱高房價倒也采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原因就是,政府也有點左右為難,為房地產商說話和為消費者說話都是各有利弊。所以,還是重復我那句話,價格輕微上漲并非壞事,關鍵是,要把道理說清楚。沒有足夠理由僅憑一己之見就大呼“房價要漲啦”之類的話,難免讓人覺得有托市之嫌。(12A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