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稱,我國工業已進入重化工時期,并認為這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增長時期的重要標志。
我國工業的“重化工”特點的確很明確了。以鋼鐵為例:去年11月,我國的鋼產量突破2億噸,到年底,鋼產量累計完成約2.2億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鋼產量超過2億噸的國家。回想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時,當時提出的“超英趕美”的口號,就是以鋼產量為主要指
標的。但那時候,“全民大煉鋼鐵”也不過弄出幾百萬噸鋼而己。彈指一揮間,曾經不敢想的事成了現實,我國竟然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鋼國,美英的鋼產量加在一塊也比不上咱們的多,真夠讓人振奮的。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也。與幾十年前片面追求的高指標相比,如今的重化工的意義已經大不相同了。首先,包括鋼鐵在內的第二產業的高速增長,是我國經濟增長中最為有力的支撐部分;其次,鋼鐵等生產資料工業的增長,為制造業,如汽車、機電、家電,以及建筑業的持續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帶動了采礦、采煤、運輸等產業的增長;第三,鋼鐵等資金密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對穩定、擴大就業做出的貢獻仍不可低估;最后不應忘記的是,如今鋼鐵的增長不是“領導意志”的結果,而是市場需求拉動的。僅此一點足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是何等巨大。
在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增長時期的開始階段,有些事情似乎有必要重新審視、重新明確一下。這其中有兩個問題是不得不研究的:其一“重化工”中的某些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會不會引發經濟過熱?其二,“重化工”時期某些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會不會給能源、環保造成過大壓力?
前一個問題近兩年來多有爭論,專家學者們見仁見智,說法不一。仍以鋼鐵為例,有人認為,2億噸鋼中庫存積壓不少,而各地還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大量民間資本投資鋼鐵熱情不減。搞不好,鋼鐵就成了泡沫。但也有人認為,去年在生產了2億多噸鋼的同時,還進口了3000萬噸鋼,這說明市場需求并未得到滿足,至少是某些品種缺口較大。因此,不宜輕言“過熱”。
至于后一個問題,談論的人不多,但普遍感到擔心。還是拿鋼鐵來說,我們的能耗比發達國家高不少,污染更比人家高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靠犧牲能源、犧牲環境去拼發展,值得不值得?上述兩個問題其實早已為人所關注,有識之士們早就提出要抓緊時間完成技術改造,調整產業結構,中央高層決策者更是提出統籌協調發展的方針。然而,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市場上鋼筋、鋼管緊俏時,你讓人家投資建冷軋廠,誰聽你的?上邊講統籌協調,下邊若是只關心地方的財政收入和個人的政績,又該怎么辦呢?
為防止投資過熱,強化環保治理,有人主張要加大審批力度,加大主管部門特別是中央主管部門的“事權”。但筆者以為此法不可取,好不容易減少的審批權不能再增加,“一放就熱,一熱就收”的怪圈必須打破。實踐已經證明,靠行政手段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總是沒有好效果。主管部門需要的是另一種“事權”,他們可以制定不同的產業政策,可以推動法律法規的建設,用政策的指導和法律的約束去統籌協調不同產業的發展和不同企業的行為。比如,燃油稅一旦出臺并有一個合理的標準,那些高耗能的汽車恐怕就沒人要了吧?(30A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