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狀況一直得以保持。
這是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5日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舉行的2003年中國農業高新科技論壇上透露的。
張寶文在報告中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每年的糧食總產量只有3億噸,到1996年突破5億噸大關,隨后連續4年穩定在5億噸的水平,并于1998年達到峰值,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張寶文說,從1998年開始,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盡管糧食總產量有所減少,但其他農產品快速發展,人們的膳食營養水平有了較大改善。2002年棉花產量為492萬噸,肉類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6587萬噸和4566萬噸,奶類產量1400萬噸。糧食、棉花、油料、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等產量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達到或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目前,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狀況一直得以保持。
張寶文認為,我國農業發展得益于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近些年來,以現代科技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部分領域已經躍居世界先進行列。(6A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