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冷凍年,空調行業的庫存超過1000萬臺,庫存沉淀資金超過150億元,許多廠家為消化庫存,一味地降價、降價再降價,花錢推廣。把需求不對路的產品進行大幅度降價,并配合手段各異的推廣,幾乎成為家電業主流的營業模式了。
短缺時代產品不需要叫賣就有人買,從短缺到過剩的過渡時代,比的不是產品,而是叫賣聲音的高低,誰的叫賣聲高,出貨量就大,叫賣聲小出貨量就小。
所以家電企業對營銷的認識就是推廣或者叫賣,因此也就有了營銷水平高低的標準就是叫賣技巧與聲音的大小。在如此錯誤的營銷觀念主導下,品牌被當成了搖錢樹,花大價錢“粉刷”,認為這樣可以帶動產品的銷售。其實不然,品牌是意識形態類的東西,品牌誕生的前提條件是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區別自己與別人,而向消費者提供的一種購買自己產品的信用工具而已。這種信用工具(即所謂的品牌資產)形成的本質,是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也就是企業經營行為的信用化沉淀。
當然,為了讓消費者知道企業的經營行為是好的,還要使用多種手段把自己的信用傳達出去,這就是目前所謂的營銷,實際上這僅僅是一種推廣。
中國的家電企業正在把信用傳達過程神化,把所謂的品牌包裝大了,用它去吸引消費者,去實現銷售。
其實,品牌與企業的經營行為之間是存在溢價空間的,并且有時候溢價空間還很大,但是,這并不是說品牌可以被無限度地溢價。就像股票一樣,股票的價格可以偏離股票價值的基本面,但是不可能永遠偏離。
在中國家電業,虛化品牌的行為實際上已經演化成為一種惡劣的商業欺騙。你的產品或者服務都是很差勁的,你卻拿出一個光鮮亮麗的玩具吸引消費者,讓大家上當,這是真正的欺騙。
品牌存在的理由是品牌所選擇的目標客戶群的終生價值,而不是一次,如果一次可以玩一個漂亮的騙局,短期內你的銷售額大增,實際上這樣的品牌已經躺在死亡的身邊了。樂華的死因也該歸于此吧。
營銷在中國是個用亂了的詞匯,營銷不是推廣,是為實現交換而必須選擇的組織生活方式。品牌與產品就像肉體與靈魂一樣是不可分離的,消費過程本身就是對產品與品牌共同的消費,如果我們花大價錢把自己的品牌裝扮的光鮮亮麗,而產品消費者根本就不需要,這樣的泡沫品牌還有什么意義?
產品賣不動的原因是需求不對路,應該在需求上找問題,而許多企業置需求于不顧,把解決問題的重點放在價格與推廣上,這實際上就是欺騙,在騙消費者的同時,也在騙自己,這樣下去,再好的品牌也會被糟蹋。
營銷是持續地找到有錢可賺的東西賣出去,而不傷害自己后來的買賣。中國正在向過剩的市場環境走,并且很多產品已經過剩,所以市場環境對營銷的真正考驗是:先瞄準后再打槍,而不是以前先閉著眼打槍然后再瞄準。以前先打槍后瞄準時贏了,是短缺時間久了,人們的需求容易滿足,現在如果再來試一試,肯定不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