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家電業變身投資 非主營業務應對行業利潤下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01日 11:23 中國經營報 | ||
記者范利祥 中國家電業最近以來顯得格外躁動。剛剛接連收購合肥美菱和杭州西泠的格林柯爾最近又在資本市場爆出要收購亞星客車,涉足汽車制造業的消息;春蘭繼幾年前試水重型卡車之后最近又傳出深度介入的消息;新飛進入專用冷藏汽車行業;小鴨被“中國重汽”重組;格力參股財務公司;一直生產冰箱的上菱轉型為機電一體化公司;美的有意重組三湘客車;美菱進軍礦石開采領域;彩管生產企業福地科技已決定向高速公路建設方面發展……一時間,國內家電企業紛紛進入了與主業關聯度不大的產業。 家電變身:低端拼殺的困惑之旅 “現在的形勢很嚴峻!”中國帕勒咨詢有限公司董事、家電問題專家羅清啟在仔細分析了目前中國家電業的大面積“資本外逃”現狀后,語氣凝重地告訴記者,家電業紛紛“變身”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國內的家電企業在業內的市場份額和知名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占有率和品牌已經趨于穩定。而家電業的利潤又日益趨薄,所以,要想在家電產品的規模和利潤上更上一層樓,除非有大量的研發投入,否則確實很難有所突破。二是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家電企業已經具備了品牌、渠道等相對的資源優勢。只抱住一個產業,風險會很大,所以謀求多元化的發展已勢在必行。三是早年的盈利使這些企業手中握有大量的資金,希望在周轉中得到較高回報,這就與低利潤的主營業務形成了矛盾。 “歸根結底,家電企業逃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行業利潤整體下滑了。”一直以來,國內的家電企業都是在家電產業鏈的下端做一些加工活,沒有打入上端。與跨國公司比較,我們的家電企業在一些產品的技術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管理上的差距也是有目共睹的。以前,本土企業擁有生產要素成本優勢,也就是所謂的低價格優勢,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跨國公司也擁有了同樣的要素優勢。對中國的家電企業來說,已經習慣了用要素作為單純的資源工具來參與競爭,然而,當要素優勢丟掉的時候,也就是競爭結束的時候。 “就像老鷹抓小雞那樣,老鷹在向下俯沖時,要是一下子抓住雞頭,整個雞身子就會隨著老鷹的轉動而轉動;但如果老鷹沒有擰住雞頭而抓住了雞尾,那么老鷹就很難轉動整個雞身子。”羅清啟生動地比喻,我們的家電企業從發展初期到現在,一直在“叼著雞尾巴”,在早年享受一番“利潤的盛宴”后面臨薄利潤的窘境,尤其是彩電。在連續多年的價格戰之后,家電業的利潤已微乎其微,即便是利潤稍高的空調、冰箱也一步步走向無錢可賺的境地。更主要的是失去了主導市場的機會。 而且,一直以來我們的產業環境競爭非常不規范,“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非常嚴重,比如,同樣的產品,優質企業由于投入較大的精力,價格不得不定的很高,而那些劣質企業可能要偷工減料,壓低價格,這樣就給優質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傷。持續混亂的競爭局面,逐漸拉低了整個中國家電行業的利潤,強勢品牌支持不住,都紛紛外退,到另外的行業去尋找利潤。 非關聯性產業:企業多元化的新陷阱? 企業發展多元化的關鍵取決于企業在當時的成長時期和成長環境。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領域發展得非常成熟,沒有別的企業能夠威脅到它的地位時,它完全有可能實施由單個產業向多個關聯性產業發展。如果一個企業當時所在的某一個產業已經飽和,其產業擴張的力度已經幾乎沒有多少彈性,成長環境也隨著市場飽和而不甚良好了,那么這時企業就要轉向多個非關聯性產業發展。 但是,中國家電業這次的多元化浪潮與第一次大規模多元化似乎完全不同。第一次多元化是家電業在低端市場“產品上掙到錢了,資本上融到錢了”之后,出現第一次投資沖動。而且在實行多元化時基本上都是把錢投放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的是“相關多元化”或者說是“關聯性多元化”,其多元化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壯大自己,追求規模的擴大與銷售量的增長。主要表現是從某一個家電產品為基礎延長自己的產品品類。資本的來源主要是發家產品規模擴大后的盈利盈余以及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這實際上是在家電大圈子內搞的一次多元化運動。但這種看起來不錯的戰略轉移沒有收到多大的成效。” 據另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葉秉喜分析,國內家電企業在第一次多元化發展中掉入陷阱的相當多。例如冰箱行業的四巨頭之一的美菱,在多元化產業熱水器、VCD、離子水、小家電等市場上難覓蹤影;TCL的洗衣機、冰箱、空調在市場上的表現亦乏善可陳;國內洗衣機老大小天鵝在其洗衣機奪得第一之后陸續上馬的冰箱、洗碗機、熱水器、中央空調,依然沒有可圈可點之處;樂華去年10月宣稱全面進軍冰箱 、洗衣機、小家電后,新產品上市日期卻一推再推…… 而現在新涌起的多元化,則是大家借第一次多元化風潮在很多家電產品項目上轉圈之后,發現沒有太大或者根本就沒有收益時而進行的“資本大逃亡”。但現在新進入的產業與家電之間關聯性很少或幾乎沒有。其目的則是尋找利潤較高,發展前景長的產業,比如汽車業。 偏離主業:國內家電整體競爭力削弱 對于中國家電企業目前的多元化發展來說,進入汽車或者其他與家電不沾邊的行業沒有任何新奇之處,因為在中國汽車等行業的競爭狀況沒有質的差別。所以,這種跨行業進入新的領域僅僅是找到了暫時的避難所,對原來的企業來說有了新的盈利空間并不意味著管理技術的提升。 業內專家認為,多元化經營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運作得好,可以推動企業的高速發展;運作不好,就可能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將企業拖垮。家電業第一次多元化的失敗就是一個明證。 那么,中國家電企業現在新一輪的擴張會不會再次陷入多元化陷阱?現在這種“不務正業”的做法能有多大的勝算?因為,他們重新進入的行業也是一個充分競爭的領域。比如汽車行業,其本身現在就處于競爭相當慘烈的局面。這就意味著,對于新進入者來說,他們面臨的是更加強大的競爭對手。他們有沒有足夠的實力與競爭對手進行對抗? “現在的多元化前途還不是很明朗。”羅清啟擔憂地說。盡管如此,羅仍然認為,“資本逃亡是一個好事情,現在的‘逃亡’正是改變中國家電業混戰的時候,或者說是中國家電業正式洗牌的時候。現在進行‘逃亡’的基本上都是有實力的家電企業,手中還有不少錢。而沒錢的企業逃也逃不掉,只有被栓在原來的陷阱里,苦苦支撐。”羅說,“大批大批的‘家電鹿群’撤走家電地帶去尋找新生長空間告訴我們,家電業新的地質年代已經來臨,在這樣的年代里氣溫會越來越低,所以,對留守動物的考驗不是它們穿沒有穿上棉衣,而是它們本身怎樣調整身體適應更冷的溫度。” 一些企業的撤離為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留下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良企”在“變身”的同時,并沒有忘記繼續堅持主業。 不過,另外一個令人擔心的情況是,就在國內家電業紛紛開始追求實施“多元化”的時候,國外家電巨頭卻開始更加猛烈地攻入中國市場了。 “今后3年,我的任務就是要在中國采購更多的原材料、配件及成品,使伊萊克斯在華的采購金額達到12億美元。”伊萊克斯中國區的一位高層對記者說,“這是伊萊克斯全球策略的一個部分,即把采購和生產能力轉移到低成本國家。” 據了解,作為名列全球500強的家電廠商,伊萊克斯今年年初關閉了其在北美的空調生產廠,把100萬臺空調生產能力轉移到中國,亞洲采購中心將在上海落腳,未來的上海全球工業設計中心也在籌劃之中。 “希望我們的這種退出局面或者說洗牌的時間不要延續太長,否則肯定會削弱國內家電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給外資提供了一個進入的良機。”一位家電業資深人士擔心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