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重組 跨國公司與中國品牌較量還沒展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16日 16:19 中華工商時報 | ||
繼格林柯爾先后收購科龍股份和美菱股份之后,TCL重組樂華也慢慢浮出水面。同時,來自于市場上更多的消息顯示,包括小天鵝、長嶺、小鴨等家電企業也在紛紛尋找“如意郎君”,有的已經進入了“戀愛”階段。家電業大規模的整合與重組,在后WTO階段顯得是如此迫切。可以預料,家電業這種大規模的重組與洗牌在今明兩年將會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而這種重組顯然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中國家電業第一輪的整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90年代中后期,中國家電業的第一輪重組是以消滅“諸侯割據”的地方品牌為主要特征,是市場機制初步建立時的一種淺層次的競爭。一部分地方品牌被較為強勢的品牌兼并并由此催生出全國性的家電品牌,像海爾、小天鵝、TCL等,而另一部分家電品牌則走上了“曲線救國”的合資之路,而這些合資企業最終大部分變成了獨資企業,像松下、西門子、惠而浦等。 新一輪家電業重組的大背景則是在家電市場進行了比較充分的市場化之后,通過相對充分的競爭之后,一些在第一輪重組中較有影響力的品牌因為管理、因為理念、因為品牌、因為技術、因為市場等等原因而逐漸衰落下來,喪失了原來的競爭力和擴張力。而這樣的企業在利潤逐漸稀薄的家電行業,最終會被市場所拋棄也是符合市場優勝劣汰之規則的。 分析起中國家電業目前和即將進行的第二輪重組現象,下面幾個特點是非常明顯的: 產權變革和企業制度變遷是新一輪重組的內動力。 中國家電業基本上由兩類企業構成:第一類是由一些老牌的軍工企業轉型而來的國有企業,例如長虹、熊貓、長嶺等。而另一類則是從地方的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而來的家電企業,例如榮事達、春蘭、海爾等。由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結構所組成的這兩類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越來越明顯的今天,其弊端愈發顯得突出。由于這類企業多半是由創業元老所把持的一種能人企業和精神領袖型企業,導致了無法消滅企業家和企業的個人對其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原科龍等企業的財務和管理的黑洞實際上就是企業家和企業的個人對企業的攫取損失,而這種攫取損失的結果又導致了企業家和企業中的一些人并不善待企業的資源和企業的價值。企業家和企業里的一些“內部控制人”,為了掩蓋其攫取行為的合法性,常常會采用一些非效率的辦法。這也就是為什么科龍這樣一個被香港基金經理認為最優秀的企業最終會出現那么大的財務黑洞的原因。 作為產權的所有者,政府已經在考慮如何減少這種攫取,并開始逐步承認人力資本的價值。為了解決企業的運營的低效率問題,引進新的外資和民營資本來解決企業的非效率似乎成了惟一的選擇。外資或者民營資本的控股和購并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的產權問題,這種變革明晰了企業的決策與治理機制,更從體制上確保了企業內部攫取的減少。換句話說,資本市場上“買賣企業”的背后是買賣企業的贏利能力,而從一定意義上說更是買賣企業家的能力。 “二線品牌”被并購是第二輪中國家電業重組的第二大特征。 家電業的這一輪重組是從處于比較成熟和較為充分競爭的行業內發生的,主要表現在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等行業,而處于重組的旋渦之中的企業,則是沒有真正形成綜合性和多元化擴張的“二線品牌”。 中國市場家電品牌的生成期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企業抓住機遇,通過“迅速擴張生產規模+大量廣告”的形式成長起來,企業在這一階段完成了原始積累,樹立起了品牌的知名度。當企業獲取了品牌的優勢之后便開始了向相關領域的擴張,而這種擴張則是伴隨著本行業利潤不斷縮減的,原本行業由于價格戰爆發不斷,企業的產權沒有得到明晰,內部人控制和攫取導致了企業的競爭力不斷衰退,而本行業的內耗導致了該行業出現了相對比較充分的競爭的結果是企業在本行業沒有利潤,但在新投資的領域卻又沒有后續資金的投入,從而導致企業陷入了內憂外困的境地。 這導致了這些企業成為地方政府的“燙手山芋”,急于脫手,為了企業進一步的生存和發展,為了能夠解決政府所需要的“就業”和“稅收”的相關政績的需要,憑著“國有股減持”的大方向,索性“一賣了之”。這樣,企業和政府各得其所,各得所需。 中國家電業的第二輪重組依然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只在個別領域進行,全行業的重組則期待著第三輪重組的到來,這種重組更多的是依靠由外而內的力量促使的。 中國家電企業目前的第二輪重組是以企業產權和制度變遷與變革為大背景的,只是發生在一些競爭比較充分的領域。而一些競爭并不充分的行業,或者說仍然處于快速發展的行業將是未來第三輪重組的重點。這些領域包括一些空調、小家電和一些家電企業所進軍的手機行業。但是,現在正在進行的第二輪,以及將要發生的第三輪重組的將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過程。 從全球的家電業的發展來看,國際著名家電品牌基本上有13個,日本6個,韓國2個,歐洲2個、美洲3個。日本以松下、索尼、東芝、三洋、夏普、日立為主,韓國以LG、三星為主,美國以GE、惠而浦和美泰克為主,歐洲則以伊萊克斯、西門子為主。跨國家電企業是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和淘汰歷史之后,才最終以這樣的格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些以地域劃分的四類跨國家電企業占據著世界上近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的家電企業,也沒有真正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家電品牌,這是因為雖然中國家電業經過這么兩輪的市場競爭,但是這種競爭并沒有真正改變中國家電市場的混亂狀況。中國家電業的第一輪重組和整合發生了各個省和區域品牌之間的融合,第二輪重組發生在全國性的二線品牌被購并,這些整合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都是企業內部的因素導致市場逐漸把這些企業淘汰了,即或因為企業的機制問題,或因為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或因為企業戰略失誤。而真正跨國家電公司與中國國內家電品牌的競爭———即競爭的外部因素還沒有真正開始。 當帶有濃厚的“外力”因素促使的第三輪中國家電業整合重組結束的時候,中國家電企業的結局會是怎樣?剩下3-5個強勢品牌?全軍覆沒?把跨國公司趕出中國市場?只有時間能夠驗證一切。(葉秉喜龐亞輝) 免費注冊上網開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