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價位、放棄產量 白酒業走向“貴族時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25日 15:50 南方周末 | ||
追求價位、放棄產量使白酒業正在走向另一個極端:酒價一飛沖天 □本報駐京記者 康釗 白酒業大調整 4月上旬,在成都,五糧液集團的一位員工向記者透露:五糧液正在實施價位提升計劃。 “五糧液子品牌調整后,以‘五糧’冠名的產品最后只保留4個,并且,原來售價六七十元的五糧神、百元左右的五糧春、20元左右的五糧醇都有可能再提升檔次和價格。集團主打產品五糧液也將上漲。”這位知情人士說。 五糧液價位此前至少280元,委實不低,如此調整豈非“貴上加貴”?當記者向其他酒廠咨詢此事時,出人意料的是,這些酒廠對此大加肯定,甚至亦步亦趨。 “大家的目標都直指高端酒市場,我們也正在做重點產品。”在成都一個茶館里,沱牌曲酒公司成都辦事處主任呂樺對高端酒市場充滿信心,而對低價酒沒有絲毫熱情。 全興酒廠新聞發言人多增強的說法則是:“全興過去的品牌戰略是大眾化的路子,現在要在高端市場突破,例如已確定兩個高檔品牌‘水井坊’和‘天號陳’。” 中國白酒重要產地為四川、貴州、山東和安徽,高檔酒主要集中在前兩地,但種種跡象表明,白酒業正在進行大的調整,而且是集體抬步“向高處飛”,這種布局讓人吃驚。已知的消息是,“川酒六朵金花”將在高端酒市場中全線出擊,甚至包括瀘州老窖、沱牌這樣的老牌中低檔酒。 在經歷了“廣告酒”、“勾兌酒”等為人詬病的時代后,目前出現的“高檔酒”、“極品酒”風潮,對白酒業來說不知是福是禍。 價格比產量重要? 酒廠們齊聲殺入高檔酒領域,一個共生的謎團是:大家對于產量的放棄。 “我們不想生產太多數量的白酒,在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我們才會增加產量。”———以往,擴大產量是白酒廠的一貫追求,此時沱牌公司呂樺卻來個觀念急轉彎,這讓業外人士摸不著頭腦。 白酒廠主動愿意減少產量是近來才出現的事,更凸顯白酒企業要價位而不要產量的策略。 但一年內增加幾十種高檔酒,市場如何容納消化?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一位人士說,十幾年來,我國一直在對白酒業進行調整,但并不是說全部都往高檔酒上轉移,也從來沒有期望過這么多品牌向幾百元一瓶的極品酒中扎堆狂涌。“都做成高檔酒,都想牟取暴利,本來就問題良多的白酒行業未來豈非更加危險?” 中低檔酒成雞肋? “我們也是被逼上梁山的。”白酒廠們自辯。 諸多矛頭直指一項在業內早已為人所詬病的稅收政策。2001年5月1日,我國調整白酒消費稅征收辦法如下:在原有消費稅征收辦法不變的前提下,再對每斤白酒按0.5元從量征收一道消費稅(即從量征稅)。 “從量征稅的意圖,是要淘汰過多的低檔酒非名牌生產企業,使市場份額逐步向規模大、品牌響的前十幾家企業集中。但事與愿違,這項政策反讓大酒廠吃不消。”該人士說。 普遍認為,白酒是一個利潤較高的行業,全國有多達37000多家的小酒廠,倘若上述稅收政策能減少地方小酒廠的數量,做大做強名牌大酒廠,那斷然不會出現目前白酒業追求高價放棄產量的問題。 “白酒大佬”五糧液2002年年報顯示:該年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度增長20.31%,但凈利潤卻下降24.42%。五糧液集團老總王國春惱火至極,因為恰好是五糧液集團上繳從量征稅最多,去年全國白酒業共5億多元的從量征稅,五糧液一家就“貢獻”了1億多元,一下子攤薄了利潤率。 “關鍵是其他酒廠繳了多少稅?這就是大家質疑從量征稅的原因。”沱牌公司呂樺說。他們也是從量征稅的繳稅大戶。 “從量征稅本來是好事。地方小酒廠幾元錢一瓶酒,利潤本來就有限,一斤再征收5毛錢稅,對其影響可想而知,一家年產銷1000噸的小酒廠一年就要征稅百萬元以上。但問題是在執行過程中,一些小酒廠可能沒繳,而大企業是分文少不了。”五糧液一經銷商陳經理說。 因為去年全國白酒銷量至少為500萬噸,從量計稅應征收50億元,而實際上只征收5億多元,而來自食品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這其中產量只占全國13.7%的四川和貴州貢獻了絕大多數,其他28個省市只有2000萬元。顯然,未按量征稅的不在少數。 以五糧液集團為例,其兩個老牌產品五糧液和尖莊,前者售價200多元,絲毫不受影響;而尖莊一瓶才兩元多,生產越多,意味著虧損越多。而且,作為醬香型酒,它的高、中、低檔酒完成于同一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最好的部分生產成五糧液酒,較差的則生產成尖莊酒,兩者產量成相應比例,沒法逃漏稅。 而如此一來,大型名牌白酒企業被迫放棄中低檔白酒市場,中低檔酒正成為它們的雞肋。 而大量逃稅、漏稅的小酒廠輕松填補了國有大中型企業因不堪重負而放棄的低檔酒市場。 為何總是脫韁野馬? 為爭取新的活法,各大酒廠對國家稅務部門的游說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在2002年的3次中國酒業峰會上,五糧液集團的高層人士帶頭發難,希望改良從量征稅。 為何白酒業受政策影響如此之大,總是一管就死,一放就野?白酒業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何往往事與愿違? 白酒業與煙草業一樣在世界各國都被列為特種行業,受到嚴格管制。 1980年代以前,由于擔心浪費糧食,白酒業一直是被嚴格控制的行業,年產量不過200萬噸。五糧液酒廠當年也不過是生產“五糧液”、“尖莊”、“翠屏春”3個品牌的小作坊。 1980年代初,我國糧食生產逐漸增加,國家放松對釀酒用糧的限制,業內開始混亂,1980年代,曾有“要當好縣長,先辦好酒廠”的說法,全國酒廠多達幾萬家,白酒產量迅速擴展到1996年的801萬噸。 此后國家希望扶持一些著名品牌酒廠或規模較大的酒廠,多數老牌酒廠正是借此機會達到年銷售10億元以上規模的。 這本來是白酒業極好的發展機遇,可偏偏一些酒廠要當“央視標王”,自身能力和質量達不到,便靠廣告和質量不過硬的勾兌酒迅速擴張,結果泡沫泛濫,引發國家對白酒業的整頓。 接下來,混亂從“酒業黑馬”孔府家酒、秦池等延伸到傳統名酒企業。一些高檔酒廠為了擴充產量,又大量發展所謂“子品牌”,大搞所謂“延伸品牌”,使得原本只有17家名牌酒競爭的中國白酒市場,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上千個“名牌”在競爭。買斷經營的泛濫導致了今天白酒市場空前的混亂。 而眼下,大家齊聲吶喊,又都往高端酒市場里鉆。 對于發展中的問題,白酒企業屢屢抱怨政策層面對白酒有天然的敵視,例如1994年1月1日起對酒開征的消費稅,白酒稅率最高,其中,糧食白酒為25%、薯類白酒為15%,不少酒類企業狂呼受不了。 另一個讓白酒業“寒心”的事實是,在釀酒工業行業協會的“十五” 規劃中,白酒是惟一以減產為目標的酒種,有關部門提倡往果酒、葡萄酒等方向轉。 而行業管理部門在管理痛苦之余又指責白酒行業技術壁壘低、同質化嚴重、幾乎完全依靠品牌推廣生存,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使白酒業秩序混亂,在個別縣區,白酒企業多達400來個,多少次精簡也精簡不下來。 在從量征稅的棒喝之下,白酒企業正面臨尷尬之境:若圖利潤,則必須斷臂圖存,砍掉低端酒;若圖市場,則必須高中低全面開花。 而管理部門似乎也無計可施,取消從量征稅豈非等于倒退,不取消又無法達到預想效果。 白酒企業與管理政策的博弈只能在困惑中摸索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