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之惠威--Diva5.1音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9日 19:00 新浪財經 | ||
細細品味了惠威Diva5.1落地箱之后,我得到了這樣的印象:一、國內的音箱品牌經過了多年成長,正在逐步縮小它與國外高級音箱的差距,在這方面,國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惠威就以其一直不懈的努力而功不可沒;二、本次試聽的Diva5.1音箱非常值得向讀者推薦。以下的評論就圍繞上述兩點進行展開。 首先要提及的是,有關惠威的背景資料早已頻頻見諸于各類音響雜志,對于惠威感興 記得九二年代初,惠威率先在國內生產中高檔揚聲器單元并一舉成名,那時熱衷于音響的發燒友多半會選購惠威的喇叭單元來制作音箱,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也是經常“燒”在其中:今天可能會忙于尋找合適的板材來自制箱體,明天又要為分頻器的零件而奔波,說不準后天又會收到親朋好友的一份“定單”…… 也是在同一時期,我們又開始大量接觸到可以形容為“蜂擁而至”的國外成品音箱。這些音箱的制作商一般有著許多年的音箱制造經驗,與當時國內音箱的制造水平相比,它們的整體制作工藝和音色都十分吸引人,并且價格也符合當時的消費能力。因此,從那以后直到今日,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燒友”去購買這些成品音箱,人們也不再將寶貴的業余時間用在費工費時自制音箱上,其中的我也未能“幸免”。 現在回想一下,當時的“熱點”轉移,可能還有以下原因:大多銷售國產音響的商家,往往是用一套散裝件來自制音箱,即使是利用成品音箱,而與之配套的CD唱機和功放機也多數是以國產器材為主,須知,在當時幾乎是由空白開始的國產音響制造業,如此搭配起來的整套系統的還原音效可想而知,如果其中的某些器材再好(那怕是惠威的喇叭單元)都很難完美體現其本來面目,這與玩整套進口器材的配置方法相比,二者在音質上的差別是不言而喻的。 還好,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在許多行業中都已經感覺到與國外制造技術方面的差距。正視這種差別的存在,我們便有了以吸引外資加入的中外合資企業,它對于提高本國的科技實力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與此同時,在音響行業有先見之明的惠威則主動“出擊”,移師加拿大,通過兼并海外有實力的廠家,從而使得惠威能夠在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來進行音箱的設計和制造。也由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造就了今日惠威的知名度。 因此,當我這次比較詳盡地聆聽了Diva5.1音箱之后,我得到了與早些年大不相同的,也是本文標題“今非昔比”的聽音感覺。 那么,惠威Diva5.1音箱具備哪些特征呢?簡單的描述就是:它可以和價位低于6000元的進口落地音箱來“較勁”! 參與本次試聽的周邊器材包括:飛利浦931DVD機、新出品的柯頌V6合并機、VDH Integratin Hybird信號線和惠普的K66EX喇叭線。 我先是試放了一些人聲及弦樂類的CD曲目,Diva5.1音箱給我印象較深的就是她略帶溫柔的整體音色,這種音色在平時接觸到的國產音箱中,遇見不多,倒是和有些英國音箱有相似之處。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喜歡這種特征的音箱。當播放Rod Stewar的“For The First Time”時,能夠從容地體驗演唱者那種舒緩的節奏感,濃烈的情感起伏,不象在某些音響還原時老是使人感覺到是在接受有一定量感的高頻口齒音。 下一步是試驗音箱頻響的平衡度。試驗這種平衡度時,常規的方法是使用由各類樂器組成的較大編制并且錄音較好的交響樂曲目。而我挑選的則是鋼琴曲,這是因為鋼琴的頻響范圍十分寬廣,如果器材的頻響均衡處理不當,你會很容易辨別出那些明顯的峰和谷的存在。我首先播放了一段Kevin Kem彈奏的《In My Life》鋼琴曲專輯,這張由Real Music出品的CD碟,有堪稱一流的鋼琴錄音水準,并且曲目的可聽性很高。另一張是包括了少量的樂隊伴奏曲John Tesh彈奏的專輯:《Winter Song》。從音箱的還原效果來看,Diva 5.1的平衡度十分優良,頻響曲線的起伏很小。 我一直這么認為,音箱的平衡度是一個基礎級別但又是很關鍵的指標。試想一下,如果某款音箱連這一個指標都做得起伏不定,又從何談論什么音場或者定位以及其它方面?由此可見,Diva 5.1音箱在這方面確實花了一些功夫,我們也可以從中了解到設計者的制作水準。 為了解Diva 5.1的音場特性,我選用了發燒測試碟《柏林之聲》的第二張(Burmester CD-2),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成立于1978年的德國音響公司,除了生產高級器材以外,還出品了三張值得收藏的CD測試碟。我用其中的第二軌試音,在這一段中有明快的吉他演奏、隱隱約約的人聲和擊掌聲,并且這些發聲源相互都有一定距離和位置,完全可以用來考驗聲場特性。 由于試音室較為寬敞的試聽環境十分有利于聲場的還原,經過幾次移動、擺位,使音箱所處的位置大約在前后深度的1/3處,之后,這第二軌的聲場定位特性便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各個聲部的輪廓十分鮮明。 我分析了一下Diva 5.1音箱具備這種特性的原因,可能是采用了外置式高音單元的緣故,這種外置式結構由于省略了高音單元周圍的障板,可以使得箱體后部的聲場得到很好的銜接。當然,箱體制作時就要增加一些難度,但對于惠威這樣經驗豐富的廠家算不上是問題,況且一對特性一致、質量上乘的高音單元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發現Diva 5.1音箱算是比較容易驅動的,在較大的聽音空間內以V6驅動得到了足夠的聲壓級。換用功率稍小的翩美A10試了一下,欣慰的是Diva 5.1依然發揮得象模象樣。由此可見,為它配功放時不一定要追求很大的功率,從而使得挑選余地大為增加。 接下去我又測試了一下音箱在低頻段的控制能力。選用了《柏林之聲》第七軌的管風琴演奏,并且按照以往的土辦法,打開音箱的網罩,直接觀察低音紙盆在軸向竄動的大小距離。因為如果功放和音箱的搭配較為合理的話,只會有很小的紙盆竄動。而Diva 5.1音箱似乎是略大了一些,這樣便會影響到音箱在低頻下端的解析力。為了區分是音箱還是功放的原因,我曾將音箱換成另一個牌號的落地箱,卻發現這種竄動大為減小。因此,我猜測可能是Diva 5.1在設計時為了得到更多的低頻還原,而將低頻轉折點以下的頻率滾降得比較慢,或者是喇叭的低端固有諧振點和箱體或倒相孔的偶合不良,又,會不會是倒相孔開得大了一些?這些僅僅是猜測,可能要經過和不同的器材搭配組合時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確認。 但有時話要說回來,假如低頻端采用另外一種設計,比方使其低頻的下潛深度不至于做得很低,并且想方設法達到較好的控制力,那么說不定會失去以前那種輕松的聽感,又說不定,某些人會不喜歡這種聲音,到時該如何是好?真的,玩音響有時就是這么的無奈和奇妙。 在主觀評價之后,我認為還是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Diva 5.1在技術方面的支持。平時,我們在得到惠威音箱產品資料的同時,往往會得到很詳盡的相關技術資料。我們也知道,在國外的音箱品牌中,一般要具備有一定的級別或者是達到一定價格的音箱,制造廠才會提供音箱單元的資料。這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更完善的包括技術上的服務,也是廠家實力的體現。 實力不俗的惠威在這方面做得比較仔細。如這對Diva 5.1音箱,它的資料顯示:高音單元為TN28,其音圈直徑28mm,略大于我們常見的1英寸(25mm左右)球頂高音;低音單元是6英寸的M6N,采用美國先進的鋁鎂合金一體化金屬結構振膜。除此之外,還有頻響和阻抗曲線圖以及各項參數。當然,能夠提供如此詳情和惠威本身是一家制造單元的大廠不無關系。 還要想說明的是,有了質量上乘的喇叭單元,也僅僅是反映了能夠制造出好音箱的一種“可能性”。制造音箱還要包括其地方面:如分頻器的制作;箱體的材質、構造;對音樂的理解力等等。既觀察音箱時,應該看它的整體性能,同時也是在觀察一個制造廠的綜合實力。從另一個角度去講,我們很難指望能夠隨便拿一個頻響曲線不怎么樣的單元也能夠制造出“好評如潮”的音箱來。 Diva 5.1音箱(也包括其他惠威音箱)的另一個亮點,便是箱體的制造工藝。接觸過惠威音箱的讀者應該也有此同。就Diva 5.1音箱而言,它采用了進口的18mm厚的高密度板材來制作箱體,并且敷以質感強烈的花梨木皮,而在上下兩端又有兩塊黑色鋼琴漆板貼覆,側邊略帶弧線的造形,給出一種豪華感。我還留意到了可以雙線分音的接線柱,其用料十足,幾乎是我在同價音箱中看到的最為“壯觀”的一個。 不僅僅從Diva 5.1,而且從其他惠威的系列音箱中,我們都能發現其考究的做工、完善的工藝以及帶有自然木質的色調,往往能迎合國內消費者在外觀方面的審美觀。另外,如果我們以惠威音箱的價格,想去購買與惠威有相似的音質和外觀的進口音箱,勢必會覺得有難度。由此,惠威的競爭力又體現了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