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彩電業五大看點 內外兩旺是否會繼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9日 15:35 中國經濟時報 | ||
2002年的彩電市場著實讓人揚眉吐氣了一把,截止11月份已經實現銷售4440多萬臺,同比增長了40%多,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出口量100%的增長。進入2003年,這種內外兩旺的情況是否會繼續? 業內專家分析,2003年彩電市場還將維持高增長的勢頭。 高端市場快速膨脹 2002年年初誰也沒有想到等離子、液晶、互動、背投等高端產品如此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關注。 2002年1月海信推出互動電視算是拉開了中國高端彩電啟動的號角;長虹第三、四代背投的推出燃起了中國消費者關注高端的熱情;TCL40寸等離子彩電讓中國消費者找到了“薄”的感覺。 互動電視、等離子、背投電視代表了彩電業發展的三大趨勢:信息化、數字化和大屏幕,市場前景非常看好。 中國高端彩電時代的快速到來有點出乎人們預料,究其原因,電視產品更新換代是個重要因素,另一個利好是房地產業的全面啟動,大客廳的流行使背投、等離子成為首選。 據有關專家預測:2003年中國彩電市場等離子的市場容量在6萬臺,背投電視的容量在180萬臺,2003年高端彩電市場烽煙再起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一場短兵相接的中西大戰。 價格戰火燒高端 全球資源整合使全球彩電業1000家企業的規模一下子縮減到30家,這30家的規模都在300萬臺以上,中國也只剩下7、8家,這幾家占據了中國80%的市場份額。 去年可以說是中國彩電業的第二春,可有些企業還是沒有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被迫退出了彩電舞臺,樂華、高路華這些主打低端產品的品牌堅持低價結果是將自己逼上梁山。 2002年的價格戰從廠家轉移到了商家,國美、三聯、大中等大型家電連鎖運營商代替廠家行使職權,先斬后奏。在北京,每到周五,各大媒體上都能看到國美、大中降價、贈券、返現的整版廣告。 這些家電流通領域的巨鱷擴張能力極強,它們利用了價格這一有力武器迅速整合了資源,打垮了地方家電商場,成為家電流通領域呼風喚雨的主角。它們這種不斷在廠家背后“放冷槍”的操作模式2003年還會繼續下去。 2003年彩電產品的價格會繼續走低,價格戰也會從低端轉向高端,等離子、背投成為焦點,再加上國外品牌價格的大幅下降以及國內品牌規模化程度、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價格戰將有助于高端產品的普及。 中國加入WTO后,10%左右關稅的減除,以及10%以上的利潤空間都是進口品牌的殺手锏,今年看來國外品牌有望在價格戰上率先出擊。 渠道推波助瀾 過去的一年里家電連鎖巨頭搶盡了家電廠商的風頭,最令家電廠家頭痛不已的是隨著流通業的資源整合,這些巨鱷們開始向上游伸手,同時隨著國美、蘇寧、大中、三聯、中永通泰之間的短兵相接,碰撞出的火花著實也會將上游企業灼傷。 2002年春率先進行渠道變革的樂華目前正陷于嚴重的危機,樂華的渠道革命主要是砍掉分公司,實行代理制。樂華出發點是甩掉企業龐大渠道的“雞肋”,節省7個百分點的成本,但事與愿違。在眼下第三方渠道商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彩電業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不能將命運完全交給渠道商掌握。 目前看來,傳統的家電渠道:大型百貨店商場、家電連鎖店、大型超市、企業直銷店這四種模式要并行很長一段時間。利潤和銷量是彩電企業孜孜追求的兩大市場策略核心,在與家電連鎖企業的合作中,如何實現共贏,恐怕是2003年探索的重點,訂制、訂購、簽大額定單是廠商分享大餐時的愉快時分。 2003年,中國彩電業的焦點集中在高端產品領域,高端產品的普及,渠道商的推波助瀾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像國美這樣的家電零售商提出銷售額220億、市場份額40%的目標,沒有高端產品的快步推進也是無法實現的。 國際市場遛馬 2002年100%的出口增長著實讓中國彩電在國際市場上火了一把。國際市場的增長確實緩解了國內彩電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海信、長虹、TCL等企業不約而同地調整了國際市場的出口計劃。 TCL放言到2010年全球銷售收入要突破1500億;創維信誓旦旦到2007年作到全球彩電企業的NO.1;海信,在2002年彩電出口增長2.5倍的前提下,2003年定出出口增長1倍的目標。 2002年8月29日廈華等中國彩電企業在歐盟委員會反傾銷案中勝訴,中國彩電得以重返歐盟,雖然每年的出口配額只有40萬臺,但中國彩電在歐洲取得勝利是歷史性的。 中國彩電企業正努力摸清國際市場的脈搏,今年國際市場將會成為中國彩電企業的跑馬場。但如果頭腦過熱,漠視國際慣例、國際壁壘,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中國企業急需去掉這一通病。 搭建國際化運作框架 中國既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經過近幾年的整合,資源明顯向優勢企業集中,六七家企業占據了80%的國內市場,同時國外強勢企業也加快了進軍中國的步伐,一方面與國內企業密切合作,一方面加大在國內的生產規模,目前,洋品牌基本實現了“中國造”的目標。 2002年初,東芝與長虹“親密接觸”,后有飛利浦與TCL的深入合作,同時東芝、松下、索尼等逐漸將彩電生產線向中國轉移或者加大中國制造的數量,而且增加的多是等離子、背投等高端產品的比重,其用意昭然若揭,看好的就是這塊“中國蛋糕”。 在此情形下,國產品牌沒有坐以待斃,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國產品牌找到了自己的突圍之路,特別是在體制改革方面已經開始了國際化運作。業內稱,2003年將是“MBO年”、“產權變革年”。民營化、管理層收購(MBO)在2003年將會有實質性進展,它將解決國有企業的產權缺位問題和經營者激勵問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化公司同臺競爭,國內彩電企業構建自身的國際化運作框架已勢在必行。(于小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