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綿陽人的電視機情結 長虹撐起綿陽半邊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3日 14:01 新華網 | ||
長虹鑄就綿陽產業地標 “背投電視至多還能紅火五年,現在長虹面臨尋找一個新產品的問題,綿陽光靠一個長虹不成。”綿陽市統計局局長李德勝認為,未來長虹再尋找到一個類似電視一樣有爆炸性需求的新產品的可能性極小,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窺視到一種綿陽人對長虹未來的深深憂慮。 長虹在2002年拿出了漂亮的出口成績單,但在籠罩著薄利陰影的中國家電業中,長虹的未來注定是一路荊棘與坎坷。 滿載“金銳”、“銀銳”電視的卡車在冬霧中的綿陽街頭穿過,年輕人每天都在急匆匆地去上班,來不及想更多,但他們還是有一種自豪感,畢竟長虹與綿陽走過了那么長的路,“長虹撐起綿陽半邊天”——一句綿陽人常說的話,足以證明長虹與綿陽誰也離不開誰。在家電業轉折的時刻,人們最想知道的是長虹的未來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從那些關心長虹命運的綿陽市官員話語中,特別能感受到這番心情。 長虹的1985 沿著成綿高速公路進入綿陽,沒有多久就進入了高新區,就會見到路邊上一座藍色外墻大樓,它就是“中國彩電大王”長虹的神經中樞所在——長虹科貿中心。由科貿中心向北順地勢而上,與之相鄰的是占地80余萬平方米的長虹家電城。 長虹在綿陽的廠址分為6處,分散在5個方向,占地面積168.1萬平方米。長虹的膨脹是驚人的,也僅僅是在20年前,它還是一家面積不大的企業,1985年長虹為是否上馬一棟彩電大樓曾爭吵不休,為了蓋那座8層的大樓倪潤峰四處活動,彩電大樓那時不僅是長虹的標志,在綿陽也是地標式建筑。 長虹所處的綿陽背倚川西群山,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棋局中它是一枚重要棋子,在歷史上它更是大三線建設中的一個重點。由于綿陽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居西南大后方且在山脈平原交匯處,著名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亞洲最大風洞及一批極為重要的軍工企業都安身于此。但近十幾年來綿陽名聲大震的真正原因只有一個:長虹在此起飛,盡管綿陽的官員們不是很情愿承認這一說法。 “在過去十多年中綿陽平均每年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二以上來自長虹,1998年達到最高峰,之后隨家電市場的惡戰、長虹業績的下滑而回調。”綿陽市統計局局長李德勝承認,長虹對綿陽的貢獻居功至偉。 長虹的起飛溯源可至1985年——這一年長虹贏得了國內最后一條引進彩電生產線的上馬,同一年倪潤峰登臺掛帥。但事實上早在1985年之前,更準確地說自上世紀50年代末,國家在綿陽投建四大軍工廠以來,長虹作為四大之一早已成為綿陽的骨干企業。 長虹歷史上不能忘記的第一個人就是朱德元帥,據說長虹廠的建設是在朱德的親自過問下開始進行的。1957年3月13日,朱德在李井泉的陪同下來到綿陽市郊的西山,在山間的子云亭,朱德聽取了有關方面準備在此建設四家軍工廠的方案,斷然推翻了原計劃中要間隔數公里分開布局的想法,指示要依托綿陽市郊集中合理布局,要把眼光放長遠,因為將來“還要將戰爭工業變成和平工業”。 40多年之后的今天,當長虹廠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用彩電生產基地,并因此聞名中外之時,人們不得不佩服朱德元帥的高瞻遠矚。 綿陽人的電視機情結 45年的長虹恰如一位邁入中年的男人,富有成就感而又烙印著幾分滄桑。 記述長虹與綿陽的發展史,離不開那個20世紀后半葉極大改變了人們生活的玩藝兒——電視機。 初到綿陽會讓人大出所料,與在大城市的狂轟濫炸相比,在綿陽街上、媒體上,長虹廣告了無蹤影。但事隔不久你就會發現看不到長虹廣告的原因——長虹,更準確地說是“電視機情結”已經滲入到綿陽人的心中,無怪乎綿陽市統計局局長李德勝見面就聊起了電視產品的發展。 長虹,乃至綿陽的命運都離不開中國電視機歷史上的兩個重要時刻——1974年、1985年。 一個政策就改變了一批人的人生,就改變了一個企業發展的命運,就改變了一個城市的軌跡,這種特殊現象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并不鮮見,類如二汽與十堰。長虹在“文革”風浪未平的1974年就迎來了這樣一次難得的機遇——軍轉民上彩電項目,在這個轉折時刻,中國彩電業第一條生產線落戶綿陽,長虹從此蹣跚走上電視路,長虹抓住了一條不知命運如何的纜繩。 一個機緣就成就了一批人的事業,就筑起一個企業騰飛的平臺,就啟動一個城市的引擎,這種企業奇跡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不勝枚舉,類如陶建幸—春蘭—泰州、張瑞敏—海爾—青島。長虹的第二次轉折出現在1985年,這一年彩電熱在中國迅速升溫,彩電生產線成了中國工業炙手可熱的新娘,膽大的倪潤峰也要引進新生產線,于是他破釜沉舟要蓋彩電大樓。幸運的是,就在長虹引進生產線的報告批復之后,電子部下令不再引進國外彩電生產線,長虹引進的生產線成為中國彩電引進生產線的絕唱。 “長虹是幸運的,倘若國家對彩電生產線的‘計劃生育’早實施一點,那么長虹的彩電生產線肯定就被人工流產了。”在姬旭升《長虹告訴中國》一書中有過這樣的描述,這條幸運的生產線成為后來長虹改變命運的基石。 政策與機緣,歷史上兩次助推長虹起飛,但成功不僅僅靠這些。“自上世紀50年代投建以來,長虹作為軍用雷達制造廠,規模龐大、技術實力非常強,長虹投產電視成功與其強大的技術背景關系很大。”長虹集團劉海中說。 “綿陽出地,長虹出錢”模式 四川省重量級大企業很少,長虹神話在四川是一個讓其他地縣嫉妒的故事。1992—2000被稱為是長虹的英雄時代,英雄這一角色自然歸屬倪潤峰。這位東北人的確創造了歷史,在西南蜀地他依托天時地利人和,借機出川,完成了自己的彩電大業,這其中倪發揮出了特有的創造性。 倪潤峰一年多前以一種低調、圓通的方式再次出山。談到倪退休這一敏感話題,綿陽市官員會說:“企業家嘛,和官員不一樣,只要身體好就可以干長些。”話語之中流露出對倪的期許,綿陽人還是希望他能掌舵長虹的時間更長些。 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倪潤峰的精辟評價——“倪是一個優秀企業家,他抓住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這樣一個過程,他把體制內資源、市場的因素結合得很好。”善于觀察形勢并擇機出招,敢于冒險而又絕不越軌,據說這是倪潤峰的特點,長虹也正是在倪潤峰這樣的思路下掙得了第一桶金。 “1986年的長虹提價足以解釋人們為什么說倪潤峰是‘人精兒’。”一位與長虹打交道多年的人士說。當時最令倪潤峰頭痛的有兩件事,僵死的價格體系和四處活動的倒爺。在舊經濟體制的緊箍咒下,國家物價政策絕不允許彩電廠家擅自改變彩電出廠價格,而市場的需求使得彩電極為緊俏,倒爺們上竄下跳,彩電黑市價格直線上升,這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經歷的一個畸形而難堪的歷史現象。 倪潤峰苦思良久,出招堪奇——與銀行聯手,將電視以高于國家牌價低于黑市的價格賣給工商銀行做獎品,這一切得到省物價局批準,在1986至1987年彩電利潤率最高的時段里,倪潤峰把本應屬于長虹的錢留在了長虹。據后來流傳的數字,長虹由此節流下來的資金達一個多億,也有說達兩億元。 “長虹是這座城市啟動的引擎,真正的啟動是在90年代。”綿陽市統計局熊俊說,上世紀的最后10年是長虹大發展的10年,也是綿陽騰飛的10年。 掙得第一桶金的長虹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把重金投向了綿陽——全力助推綿陽市建設。“當時綿陽哪有資金,一切都是具有開拓性的。”綿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褚斌說。據說當時采用的方式是:綿陽出地,長虹出錢,“三通一平”建設開發區,最后市里拿出部分開發區土地給長虹使用。“這種方式也只是因為當時迫不得已而采用,但長虹無疑作出了重大貢獻。”褚斌說。 長虹與綿陽的高新區打造,被歷史證明又一次占得先機,這一高新區日后成為四川省僅有的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 高新區為長虹提供了近100萬平方米的土地,成為長虹中樞之所在,而且為日后打造長虹產業集群乃至綿陽電子工業品牌立下汗馬功勞。 綿陽資江電器廠與長虹家電城一墻之隔,它和相鄰的兩家電容器廠一起構成長虹的三大電容器配套廠。“我們原是湖南省企業,每年供應長虹電容器6億只,為長虹遷到這里。”廠辦主任李先生說。據說,像資江一樣,為就近長虹而遷來的東部企業很多,有做包裝箱的,也有做包裝袋的,十幾家企業成弧形圍繞在長虹一側,恰似長虹的尾翼。 “在長虹家電城周邊兩平方公里范圍內,已經初顯經濟學上的集聚效應,要不是因為長虹自身配套能力強,這種效應會更強。”綿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褚斌說。在一場為期十幾年的搶跑之旅中,玩轉體制內外、創造彩電奇跡的長虹為綿陽搶占先機——這里已是中國電子工業的一張王牌。 土地與人力帶動長虹發展,發展的長虹也更多地發揮出了土地與人力的價值,“除利稅以外,長虹在綿陽的效應很多,最明顯的有兩個——城市發展與就業。”綿陽市計委副主任陳宏說,長虹的規模擴張對綿陽的發展影響明顯,長虹由最初的一處廠區發展成為五處,極大地推動了市區的擴展;而在就業方面更是明顯,規模龐大的長虹,淡旺季職工人數平均超過3萬人,占綿陽當地就業人口的5%至10%,算上資江等配套廠比例就更高。 綿陽的“地主之誼” 倪潤峰是中共15屆中央候補委員,他的任命由四川省直管,包括長虹在內,在綿陽更具獨立的味道,這就在綿陽與長虹之間增添了一層微妙的關系。 “綿陽與長虹10年來磨合的不錯。”綿陽市新聞辦的廖強說,廖的說法在綿陽市人事安排上可以得到一定證實。十幾年來綿陽有兩位市長和一位副市長出自長虹——上世紀80年代老市長、原長虹廠長王金城,現任市長、原長虹副廠長黃學玖,副市長、原長虹股份總經理趙勇。 人脈關系的暢通一向被認為是國內政企之間運轉的大事,綿陽與長虹雖然不能說是個典范,但也可稱得上是成功的。 “王金城對于綿陽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李德勝說起老市長時,欽佩他的前瞻性——1985年他就提出綿陽要打科技牌、企業牌,王金城及當時的市委班子對1985年長虹建彩電大樓、上馬新彩電生產線全力推動,并給與最重要的支持——銀行貸款。 無論哪一任綿陽市領導都清楚地意識到長虹之于綿陽的重要性。長虹在歷史上的關鍵時刻,都會感受到綿陽市的支持與協助。2001年初是長虹的困難時期,“倪潤峰是否復出”——一場長虹人事謎局驚動大江南北,據說倪潤峰與綿陽市委書記、市長翻來覆去計算得失,最終的結果是決定倪潤峰擔綱復出,在這場人事變局中,綿陽市起到了極重要的協調作用。 “綿陽之于長虹,不僅僅在資金和政府協調方面,其他方面十幾年來也是一路綠燈。”一位老長虹人這樣說,綿陽市當然也包括四川省對長虹的一次重要支持是協助長虹股票上市。 任何一家重量級企業的起步都離不開資本這把利器,歷史上長虹在資本上得到了好幾股力量的支持,包括電子部、綿陽市等等,但真正的轉折點是1994年3月11日,這一天長虹股票開始掛牌上市,長虹先后從股市融資近80億元,上市讓長虹神話走入了高潮。 西部大開發中的示范效應 十幾年后,當年的長虹彩電大樓已經湮沒在現代化的高層建筑中,不再那么顯眼,彩電大樓所在的地段當初還是市郊,現在已經是市中心了。夾在涪江、安昌江、芙蓉溪等三江之中的綿陽,伸展雙翼,十數年間市區面積增長了數倍,人口超過50萬。離彩電大樓數百米之遙,一家私企建起了一座代表著現代化的混凝土與玻璃幕墻相間的30層寫字樓,它是綿陽的新地標。走過市區街道兩邊的茶坊,可以聞到陣陣茶香,夜晚燈光搖曳的咖啡屋以及代表時尚流行品牌的服裝專賣店,讓人感受到這里與百公里外的成都幾無二致。 省會城市與省內地縣級城市的規模與實力落差巨大在中國西部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同樣,綿陽從哪個角度來講都無法與成都相比,但這不會掩蓋綿陽的光彩,因為就GDP而言,它已排名中國西部城市第五,緊跟在四大城市——重慶、西安、成都、昆明之后。 綿陽地處成都平原北端,向北背倚群山,與川內其他城市相比十分相似:有悠久的農業耕作歷史,除優質農田外,其他資源并不豐富。“綿陽的工業經濟是嵌入式的,”綿陽市計委副主任陳宏對綿陽的產業發展史作出這樣的分析。 “與東部城市相比,我們還差得很遠,”綿陽市統計局總統計師李守余表示。但綿陽在西部已經領先,其2001年GDP達到330億元,穩坐川內第二把交椅。 “綿陽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這大概也是西部地區的一個特點。”綿陽市副市長黃正良說,僅就綿陽市區而言,人均GDP收入已超過4000美元,但如果將占人口比例五分之四的農村地區包括在內,就相去甚遠。從人口占比、土地使用面積上看,綿陽地區還深深地烙刻著傳統農業經濟痕跡,但對于綿陽市來說,從電子工業的發展指標來看,綿陽的第二產業已經成型,于是綿陽的發展線路就可以勾畫出這樣兩條軌跡: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但仍然占20%以上,第二產業分量逐年上升。按照城市經濟學的理論,這表明綿陽正處在城市工業化的加速階段。 “長虹上繳的巨額利稅、帶動就業與城市發展都功不可沒,但最有價值的是長虹起飛對綿陽營造電子產業城品牌,對打造中國西部電子產業龍頭起到的重大作用。”陳宏說,他認為這是長虹為綿陽創下的最大財富,這在西部地區彌足珍貴。 長虹與綿陽正在攜幾十年之積累與對手比拼,搶占中國電子產業寶座,其實力與氣勢令對手們緊張。 “按照經濟學的梯度理論,一個地區的發展要走過勞動密集型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等階段,綿陽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已經由資金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梯度攀升。”四川省企工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人士認為,綿陽市的第二產業可謂“一柱擎天”——這一柱就是長虹,長虹是完成產業轉型的核心所在,盡管它在過去幾年間一度下滑,但它在未來依舊是綿陽產業的主角。 中國西部開發之路怎么走?長虹與綿陽20年間完成了一次大實驗,這次實驗的一個重大意義在于,它為西部城市與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創造了自信心。 長虹為什么敢降價 長虹之所以大規模占有市場,倪潤峰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與后來10年間的兩次著名降價行動有關。 1989年,彩電特別消費稅的疑云導致彩電消費滑坡,經過幾晝夜分析平衡,當年8月9日長虹彩電在全國范圍內降價,每臺幅度350元,兩天后銷售報表上的銷售箭頭終于艱難上升。 1996年3月26日,長虹再次使用價格武器,讓利8%至18%,長虹的戰略很明顯——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市場占有率,據說這正是倪潤峰的信條。 在連續使用價格武器的十多年間,長虹的利稅不斷上升,至1998年達到利稅38億元的高峰。10年間長虹累計上繳利稅80億元。 長虹為什么敢降價? 綿陽有沿海地區無法與之比擬的土地價格優勢。長虹在綿陽的工業用地耗資不多,這無疑就降低了長虹的成本。即使現在,綿陽一畝土地地價也不過10萬元左右,在全國仍然處于非常低的水平上,西部的地價將成為西部大開發中一項優勢所在。 川中多良才,長虹居蜀道之上,占盡人力便宜。長虹的職工人數基本保持在3萬左右,人力來源除綿陽本地外,多來自川中各地,基本都接受過職業教育。長虹的劉海中認為,四川省豐富的人才優勢,勞動力相對便宜,也是長虹將長期擁有的一項優勢。 對于生產制造型的企業來說,土地和人力價格在成本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尤其當原材料及元器件的市場越來越統一,價格越來越剛性之后,土地和人力價格的高低對企業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就越來越大。 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員以后,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認識也越來越清晰,數量眾多且具備一定教育經歷的熟練工人和低廉的價格,是眾多中國制造的商品走向世界的有力保障。有專家預測,人力資源的開發可以持續50年,也可以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50年。 近日有消息說:2002年全球彩電產銷量達到2億臺,產銷量位居前列的企業均在亞洲,三星以1300萬臺列首位,長虹以1100萬臺居次席。又有數字說長虹在國內的彩電銷量約為440萬臺,由此可見,長虹的市場在全世界。(張念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