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酒廠業績滑坡,小酒廠死灰復燃將可能導致政策調整
白酒是我國的傳統行業,同時也是一個利潤較高的行業。在80年代初我國糧食生產逐漸增加及國家放松對釀酒用糧的限制后,白酒行業的生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白酒產量從1980年的215萬噸,迅速擴展到1996年的801萬噸,之后由于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居民消費心理的變化,白酒的生產開始大幅度的萎縮,2001年全國白酒的產量已降到550萬噸左右。全國370
00多家白酒生產企業中約有50%的企業發生虧損,特別是國家從2001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消費稅政策已導致大多數上市公司業績下滑,部分企業甚至出現虧損。
白酒行業較高的利潤可以說是其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因此也導致了各地小酒廠林立,歸納起來白酒行業總體呈現出規模小、數量多、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市場營銷混亂、重復建設和消耗污染嚴重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等。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釀酒行業存在的混亂局面,國家適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利于白酒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實際上,國家在90年代初就針對白酒業生產銷售中存在的混亂局面開始引導和整頓。總的指導思想是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技術進步、提高質量、治理污染、增加效益,逐步引導白酒向啤酒果酒轉變、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低檔酒向高檔酒轉變。在行業協會“十五”規劃中,白酒成為惟一以減產為目標的酒種。
調整白酒行業稅收政策
在對白酒行業進行引導的同時,國家輔之以稅收政策加大對白酒行業的調整力度,1994年1月1日起對酒開征消費稅,且區別對待,白酒稅率最高,其中,糧食白酒為25%、薯類白酒為15%。
之后國家又進一步規定,從2001年5月1日起按每斤白酒0.5元征收從量稅,并取消以外購酒勾兌生產酒的企業可以扣除其購進酒已納消費稅的抵扣政策。這項政策的出臺對白酒行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直接導致2001年全國白酒行業利潤下降6.6%,僅為40.4億元,尤其對中低檔白酒的影響非常明顯。
酒類公司業績下滑
從14家酒類上市公司來看,2001年寧城老窖首次虧損,不少企業業績出現下滑。進入2002年,在國家消費稅和稅收政策調整的雙重影響下,上市公司的業績繼續呈現下降甚至虧損的局面,2002年前三季度14家公司凈利潤總額為94887萬元,僅為去年全年178605萬元的53%。除貴州茅臺的凈利潤有10.8%的增長外,其余生產中低檔白酒所占比例較大的公司幾乎全部下降,寧城老窖在去年微虧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虧損,蘭陵陳香也步入虧損的行列,湘酒鬼、瀘州老窖、全興股份等業績大幅下滑。
白酒消費稅需作調整
本來國家出臺這樣的政策除增加一定的稅收外,主要是遏制小酒廠的泛濫,提高白酒產品的質量檔次,減少糧食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迅速提高生產的集中度。然而事與愿違,實際執行的結果不僅稅收目標遠沒有實現,國內正規的大型酒廠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而各地的小酒廠則顯示出勃勃的生機。由于目前酒類企業稅收存在一定程度問題,因此不排除國家對目前的消費稅政策作出一定的調整。
據食品工業協會資料,自2001年5月1日國家征收白酒消費稅以來,執行效果很不理想。去年全國稅收增長的5.8億元中,白酒產量只占全國13.7%的四川和貴州就占5.6億元,其中四川占3.81億元,貴州占1.79億元,而其它28個省市只增長了2000萬元。概括起來看,全國白酒行業一年偷漏稅款在100億元以上。
造成目前我國白酒行業處于窘境的仍然是地方主義保護下的稅收不平衡,上市公司及國有的大中型企業。在國家調稅以后,基本上可以按照國家的規定履行納稅義務,而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一些地區大量的小酒廠又開始死灰復燃,而這些偷稅、漏稅者輕松填補了國有大中型企業因不堪重負而放棄的低檔酒市場。
可以預料的是目前的稅制一旦調整,國內大中型白酒類企業必將出現新的轉機。對廣大投資者來講,從2001年以來由于多數白酒上市公司業績的下滑,股價也出現了大幅的調整,目前像五糧液、瀘州老窖、全興股份、沱牌曲酒、寧城老窖、蘭陵陳香、湘酒鬼等公司值得關注。(國泰君安證券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