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場上,葡萄酒有近百個品牌,價格從10元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各品牌的質量也良莠不齊,一些劣質的所謂的“葡萄酒”和名優產品同時出現在市場上,消費者在眼花繚亂的同時也不禁要問:葡萄酒市場怎么了?
10元葡萄酒再現市場
2002年春季全國糖酒會期間,在西安街頭10元錢一桶的“葡萄酒”被瘋狂搶購;12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披露了在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吉林通化一些小廠在葡萄酒的制作過程中摻假現象嚴重,“三精一水”勾兌的“葡萄酒”搞得一些大企業苦不堪言。
對此,不少人都會有同感,去飯店剛剛坐穩,便有不少品牌的促銷小姐圍上來,向你推薦某種價格不菲的葡萄酒如何如何,這樣的情景在西安多數飯店都會經常碰到。這其中隱含的高額“進店費”或“開瓶費”也基本成了業內一種“行規”。
近日,記者再次在西安部分超市的葡萄酒貨架上看到許多標價不到10元的“葡萄酒”,且占據了貨架上一半的空間。在這些酒的價格背后,究竟有多少“降低成本”的黑洞?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1斤葡萄平均價在1.5元左右,5斤葡萄才能做1瓶(750毫升)葡萄酒,再加上瓶子、塞、標簽、包裝,加工及設備折舊、水電費、工人工資及稅金等,每瓶酒的成本起碼在15元以上,如果只賣十幾元甚至不到10元,那連成本都賺不回來。
企業實力良莠不齊
“可以說那些根本不具備葡萄酒生產條件的酒廠就是低價‘葡萄酒’的源頭!蹦称放破咸丫莆鞅眳^的經理對記者直言不諱地說。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院長李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根據該行業的相關標準,一般的葡萄酒含有的原汁應該在60%左右,在不少葡萄酒的商標上,含有原汁的量也應該是這個標準。真正意義上的葡萄酒應該是100%的葡萄原汁。
“葡萄是種出來的,沒有好葡萄就釀不出好酒,這是常識!崩钊A解釋說,葡萄酒品質的70%取決于葡萄本身。像法國這樣傳統的葡萄酒出產國,幾乎每個酒廠都擁有自己的葡萄園。而在我國,除了個別幾家葡萄酒企業外,其他許多生產廠家要么是收購葡萄然后釀造,要么就直接勾兌葡萄酒。
莫高干紅一位陜西區域經理告訴記者:“一些媒體曝光的劣質葡萄酒,是通過加酒精、糖精、葡萄香精、色素、防腐劑等勾兌的。這種所謂的葡萄酒就是行業里俗稱的‘三精一水’,酒里根本就沒有葡萄汁。有的葡萄酒中葡萄原汁含量只有20%,超低價錢也就成為必然結果了!
天津王朝葡萄釀酒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孝德接受采訪時說,一個葡萄酒企業一般要有自己的優質葡萄生產基地,有先進的儲存、釀造、灌裝設備,有一定的葡萄酒釀造技術。
據悉,目前我國像“王朝”、“張!、“長城”、“莫高”等大型葡萄酒生產企業都具備名優葡萄酒的生產條件。但是,從目前該行業現狀可以看出,我國葡萄酒企業的科研、生產、資金實力依然良莠不齊。
劣質酒為何垂而不死
大家明知劣質葡萄酒在市場大肆橫行,不少消費者包括行業內人士對此痛恨不已,但是劣質葡萄酒為何依然暢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這是我國葡萄酒全行業面臨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需求較大。資料顯示,1994年至2000年,中國葡萄酒消費增長了61.8%,而世界葡萄酒產量只增長了6.5%左右。然而,我國對葡萄酒的生產、消費了解和認識并不深刻,沒有與國際標準相適應的葡萄酒工藝標準、原料標準、添加物標準、分析和感官標準及標簽標準等,在葡萄酒生產和消費一哄而上的情況下,必然有魚目混珠,個別小企業偷工減料,壓低標準。也有人認為是小酒廠泛濫、經銷商競相壓價等惡性競爭的結果。
其次,葡萄酒消費群體不成熟。葡萄酒是一種高雅的飲品,蘊含著文化價值和藝術成分。葡萄酒講究飲法、酒菜搭配、飲酒環境、飲酒情調等,而我國葡萄酒消費者“酒文化”水平還不高。
再次,一些小廠通過金錢交易來換取“名優”稱號,瞞天過海,達到欺騙消費者的目的。
市場呼喚新法規
劣質葡萄酒在市場上橫行,從市場法規上看有什么原因呢?
記者采訪了行業內有關人士。該人士說,自1994年7月國家頒布的葡萄酒標準實行以來,我國的葡萄酒產品整體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1994年我國有關部門在制定標準時考慮到當時不發達的市場和人們的一些特殊需求,規定允許了半汁葡萄酒的存在。而在國外,葡萄酒就是指全汁葡萄酒,是絕對不能往里面摻水的。
最終的結果是采用了“雙軌制”,制定了一個高水平的國家標準GB/T15037-94,這一標準基本上接近國際現行的統一標準;同時制定了一個QB/1980-94這一行業標準。兩個標準同時存在,造成葡萄酒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局面,同時也無法統一有效地用法律手段來規范企業行為。
一位經營某品牌葡萄酒的區域經理說,由于葡萄酒市場的種種客觀原因,在新形勢下,修訂、推出新法規已迫在眉睫。從企業本身來講,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商業道德。除了法規,還應該有誠信,相關法規越早出臺對市場培養越有利。
|